《荷花借字诗》

时间: 2025-01-04 07:32:50

香艳怜渠好,无端杂芰窠。

向来因藕断,特地见丝多。

实有终成的,露摇争奈何。

深房莲底味,心里苦相和。

意思解释

荷花借字诗

作者: 杨绘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香艳怜渠好,无端杂芰窠。
向来因藕断,特地见丝多。
实有终成的,露摇争奈何。
深房莲底味,心里苦相和。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朵荷花香艳动人,让人怜爱。然而,旁边却杂生着芡实。往昔因为藕断而分离,今天特意看到那缠绵的丝线。其实有些东西是命中注定的,露水摇曳,真让人无可奈何。深房里莲花的味道,心中却是苦涩的交织。


注释:

字词注释:

  • 香艳: 香气浓郁,色彩鲜艳。
  • 渠: 这里指“她”或“那朵花”。
  • 无端: 没有理由,毫无缘由。
  • 杂: 混杂,不清楚。
  • 芰窠: 指生长芡实的地方。
  • 藕断: 藕是莲花的根,形容关系的断裂。
  • 丝多: 形容情感的缠绵。
  • 露摇: 露水摇曳,象征生命之脆弱。
  • 深房: 比喻深深的房间,隐喻内心的幽静。
  • 相和: 交织在一起,形容感情的纠缠。

典故解析:

  • “藕断丝连”是常用的成语,形容虽然关系已断但仍有牵连,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绘,宋代诗人,其作品多涉及自然与人情,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诗词盛行,诗人在表达对荷花的赞美时,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杨绘的《荷花借字诗》采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花的美丽与周围环境的杂乱,展现出诗人对爱情与生命的思考。诗中以“香艳怜渠好”开篇,直接点出了荷花的美丽,接着却引入“无端杂芰窠”,让人感受到美丽的背后隐含的复杂情感。这里,诗人通过荷花与芡实的对比,象征着人际关系中的牵绊与纠缠。

“向来因藕断,特地见丝多”一句,运用了“藕断丝连”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在关系中即便已经分开,内心仍然会有那种不舍与牵挂。诗人的深刻洞察使得这一情感显得尤为真实而动人。

“实有终成的,露摇争奈何”,此句中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无可奈何的心态,暗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最后两句“深房莲底味,心里苦相和”则将诗人的内心感受升华,尽管外表美丽,心中却充满了苦涩与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人生苦涩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在自然中对情感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香艳怜渠好: 直接描绘荷花的美丽,引发观者的怜爱。
  2. 无端杂芰窠: 荷花旁生的杂草,表现出美与杂乱的对立。
  3. 向来因藕断: 提及过去的情感经历,暗示了离别的痛苦。
  4. 特地见丝多: 特意提到情感的缠绵,表现心中对往昔的怀念。
  5. 实有终成的: 真实的命运,暗示一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6. 露摇争奈何: 露水摇曳,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7. 深房莲底味: 深房里莲花的味道,象征着内心的幽静。
  8. 心里苦相和: 心中苦涩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反映人内心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 荷花与人的情感相联系,运用“藕断丝连”来表达情感的牵绊。
  • 拟人: 描绘露水的摇曳,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 诗中运用对仗手法,使句子更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苦涩的感悟,展现了生命中的复杂情感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花: 代表纯洁、美丽及希望。
  • 芡实: 代表杂乱、复杂的人际关系。
  • 藕: 代表分离与牵挂。
  • 露水: 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深房: 代表内心的深处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荷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纯洁与美丽
    B. 复杂的人际关系
    C. 生命的脆弱
    D. 所有以上

  2. “藕断丝连”的意思是什么? A. 完全断绝关系
    B. 依然有牵挂
    C. 不再相见
    D. 重新开始

  3. 诗中提到的“深房”代表什么? A. 自然环境
    B. 心灵深处
    C. 社交场合
    D. 家庭生活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春望》中,同样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思考与对人生苦涩的感悟。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内心情感,但杨绘的作品更侧重于细腻的个人情感,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背景与历史变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