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慈光寺》

时间: 2025-01-01 15:07:28

群峰围拱妙莲台,鸟道云梯十里来。

山径曲随云脚转,寺门高压树头开。

游人蜡屐攀初倦,佛子蒲团定已回。

一笑相逢同领会,三生石上不须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群峰围拱妙莲台,
鸟道云梯十里来。
山径曲随云脚转,
寺门高压树头开。
游人蜡屐攀初倦,
佛子蒲团定已回。
一笑相逢同领会,
三生石上不须猜。

白话文翻译:

群山环绕着美丽的莲花台,
鸟儿飞过的小路和云梯延绵十里而来。
山间小径随着云脚蜿蜒而转,
寺庙的大门高高地矗立在树头之上。
游人穿着蜡屐,刚开始感到疲倦,
佛子们已经在蒲团上静坐回归。
一笑相遇,彼此心意相通,
在三生石上无需多加猜测。

注释:

字词注释:

  • 妙莲台:指形状像莲花的台地,象征着佛教的美好和宁静。
  • 鸟道:鸟儿飞翔的路径,指山中小道。
  • 蜡屐:一种木屐,古时人们常穿。
  • 佛子:修行的僧侣或信徒。
  • 蒲团:用蒲草编织而成的坐垫,常用于佛教徒打坐。
  • 三生石:传说中能显现三生三世因缘的石头,象征着前世、今生与来世的关系。

典故解析:
三生石的典故来自于佛教与道教文化,常被用来比喻缘分与轮回。在古代文学中,三生石的出现常常与爱情或宿命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德溥,清代诗人,其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游览黄山慈光寺时,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自然与内心平静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黄山慈光寺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体悟。开篇以“群峰围拱妙莲台”引入,展现了黄山的层峦叠嶂,仿佛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接着,诗中用“鸟道云梯”描绘了前往寺庙的艰辛与美丽,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深刻交融。诗的后半部分,游人疲倦而佛子已定,形成鲜明对比,隐喻世俗与超脱的选择。最后一句“一笑相逢同领会”,则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契合,表达了对生命与缘分的哲思。这首诗在描绘壮丽自然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禅意的宁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群峰围拱妙莲台: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象,莲台象征着佛教的圣洁。
  2. 鸟道云梯十里来:展现通往寺庙的路途,强调自然的美与人行走的艰辛。
  3. 山径曲随云脚转:描绘小路蜿蜒曲折,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4. 寺门高压树头开:寺庙大门高耸,形成与自然的对比,象征着人类精神的追求。
  5. 游人蜡屐攀初倦:游人初到时感到疲倦,体现出攀登的艰辛。
  6. 佛子蒲团定已回:修行者已静坐,表明他们已经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7. 一笑相逢同领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8. 三生石上不须猜:暗示缘分的不可知与宿命的深邃,增添了哲理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妙莲台”比喻佛教的圣洁。
  • 对仗:如“游人蜡屐攀初倦,佛子蒲团定已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山径曲随云脚转”赋予了路的灵动性,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自然与人文、世俗与超脱的关系展开,表达了人在面对大自然时的敬畏与思考,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哲理与缘分的深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群峰:象征着伟岸与力量。
  • 妙莲台:代表着美好与圣洁。
  • 蜡屐: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旅程的艰辛。
  • 蒲团: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道理。
  • 三生石:代表着缘分与宿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妙莲台”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
    B. 佛教的圣洁
    C. 人的迷惘
    D. 旅途的艰辛

  2. “游人蜡屐攀初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疲倦与挣扎
    C. 超然物外
    D. 迷失方向

  3. 诗中提到的“三生石”与哪个主题相关?
    A. 年龄
    B. 缘分与宿命
    C. 自然景观
    D. 旅行的艰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黄鹤楼》 - 崔颢
  • 《庐山谣》 - 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德溥的《黄山慈光寺》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写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德溥的作品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内心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豪情与奔放。通过这两首诗,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同情感表达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诗经与唐诗》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