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孝叔会虎丘时王规甫斋素祈雨不至二首》

时间: 2025-01-01 18:23:12

白简威犹凛,青山兴已aa6。

鹤闲云作氅,驼卧草埋峰。

跪履若可教,卜邻应见容。

因公问回老,何处定相逢。

太常斋未解,不肯对纤穠。

只遣三千履,来游十二峰。

林空答清唱,潭净写衰容。

归去瑶台路,还应月下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简威犹凛,青山兴已。
鹤闲云作氅,驼卧草埋峰。
跪履若可教,卜邻应见容。
因公问回老,何处定相逢。
太常斋未解,不肯对纤穠。
只遣三千履,来游十二峰。
林空答清唱,潭净写衰容。
归去瑶台路,还应月下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相聚于虎丘时的情景。白色的简帛(书信)仍显威严,青山已开始显现出生气。白鹤懒散地披着云雾,骆驼在草丛中卧着,山峰被掩埋在草地中。若是能教导跪着的履子,想必邻居们也会觉得宽容。因公事询问回老(姓回的老者),我们何时再相逢?太常的斋居之事尚未弄明白,不愿意对着轻盈的身姿。只让三千双鞋子,前来游玩这十二峰。林中空旷,回应着清脆的歌声,潭水清澈,写照出衰老的容颜。归去的路上通往瑶台,想必还会在月下相逢。

注释

  • 白简:白色的布帛,用于书信,象征着威严和庄重。
  • 鹤闲云作氅:鹤在云中悠闲地徘徊,云雾如同它的外衣。
  • 驼卧草埋峰:骆驼卧在草地中,山峰则被草覆盖。
  • 太常:古代负责祭祀的官职,这里指代祭祀的场所。
  • 三千履:意指众多的游客或朋友,这里用鞋子来比喻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气质,也有细腻婉约的情感。苏轼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因而其作品常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与友人在虎丘相聚时,正值干旱时节,诗人在此情境下写出了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中反映了对友人相聚的期待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相聚的期待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开篇以“白简威犹凛”引入,既是对书信的描述,也暗示着一种庄重的情感。接着描绘了青山与白鹤的悠闲,形成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淡泊和对自然的向往。

“因公问回老,何处定相逢”则引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接下来的“太常斋未解,不肯对纤穠”表达了对祭祀的困惑,暗示着对世事的思考与无奈。

全诗结尾以“归去瑶台路,还应月下逢”概括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人对未来重聚的期待更是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简威犹凛:用白色书信的威严引入,表现出一种正式感。
  2. 青山兴已:青山开始生机勃勃,象征着希望与活力。
  3. 鹤闲云作氅:鹤与云形成宁静的画面,反映自然的悠闲。
  4. 驼卧草埋峰:骆驼卧在草丛中,山峰隐没,表现出一种宁静的隐逸。
  5. 跪履若可教:用跪着的履子比喻人,表达出对教化的渴望。
  6. 卜邻应见容:询问邻居,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关注。
  7. 因公问回老:因公事询问,进一步引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8. 太常斋未解:反映对祭祀场所的困惑,表现出对传统的思考。
  9. 只遣三千履:三千双鞋子象征众多的朋友,表达对聚会的期待。
  10. 林空答清唱:林中空旷,回应着清脆的歌声,表现出自然的和谐。
  11. 潭净写衰容:清潭映照出衰老之象,感慨人生无常。
  12. 归去瑶台路:归家的路通向瑶台,象征着美好的归属感。
  13. 还应月下逢:期待在月下再次相逢,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简”比作一种庄重,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和自然的敬意。
  • 对仗:上下句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意象:使用鹤、云、草、峰等意象,营造出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聚会的期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白简:象征书信的庄重与威严。
  2. 青山:代表生机与希望。
  3. :象征悠闲与超脱。
  4. :隐喻自然的包容与温柔。
  5. :象征团圆与人际关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白简”指的是什么?

    • A. 书信
    • B. 礼物
    • C. 画作
    • D. 食物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太常斋未解”,指的是对____(填入相应内容)的困惑。

  3. 判断题:诗的结尾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对/错)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答案

  1. A
  2. 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