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道中作(并引)》
时间: 2025-01-01 17:40: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城道中作(并引)
予初赴中山,连日风埃,未尝了了见太行也。今将适岭表,颇以是为恨。过临城内丘,天气忽清彻,西望太行,草木可数,冈峦北走,崖谷秀杰。忽悟叹曰吾南迁其速返乎,退之衡山之祥也。书以付迈,使志之。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
白话文翻译
我初次前往中山,连日的风尘让我无法清晰地看到太行山。今天将要前往岭表,心中对此感到些许遗憾。经过临城内丘,天气突然变得晴朗,西望太行,草木尽收眼底,山峦向北延伸,崖谷景色秀丽。忽然我感慨道,我南迁后是否能快速返回呢?就像从衡山的祥瑞一样。我把这些写下来交给迈,让他明白我的志向。逐客又有谁能关注这片土地,太行山千里送走了我这匹征马。愚蠢的谷中柳树怎能留住我呢?只有衡山才能识得韩(愚)。
注释
- 逐客:指被驱逐的人,可能指作者自己。
- 太行:指太行山,著名的山脉,象征着坚韧和高远。
- 衡山:指衡山,象征着作者的故乡和归属感。
- 草木可数:形容景色清晰可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常有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苏轼初赴中山之际,出行过程中的风尘和对故土的思念,使他在路途之中生发感触,表达出对太行山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
诗歌鉴赏
《临城道中作》通过描绘太行山的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和对归途的思考。诗中“天气忽清彻,西望太行,草木可数”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豁然开朗,仿佛这些景物不仅是一种自然的美,更是一种心灵的解脱与宁静。苏轼在感叹自己南迁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归来的期望,显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诗的最后一句“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表明了作者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对故乡的眷恋。整体上,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深刻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初赴中山,连日风埃,未尝了了见太行也:开篇交代背景,强调旅途的艰辛和对太行的渴望。
- 今将适岭表,颇以是为恨:表达了即将离开的遗憾。
- 过临城内丘,天气忽清彻,西望太行,草木可数:描绘天气转晴,视野开阔,太行山的景色清晰可见。
- 冈峦北走,崖谷秀杰:描绘山峦的延续和崖谷的美丽,增强自然景色的雄伟感。
- 忽悟叹曰吾南迁其速返乎:作者感悟到南迁的意义,思考归来的可能。
- 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感慨逐客的孤独,太行山象征着长途的陪伴。
- 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表达对故土和归属感的思考,强调衡山的特殊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把太行比作征马,表达对故土的牵挂。
- 对仗:如“冈峦北走”和“崖谷秀杰”,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 拟人:用“逐客”来表达孤独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恋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悟,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 太行:象征坚韧与归属,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衡山:代表着故乡的温暖和亲切,是归属感的象征。
- 草木:象征生命的力量与自然的美好,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主要山脉是? A. 华山
B. 太行
C. 嵩山 -
诗人对于南迁的态度是? A. 愉快
B. 失落
C. 无所谓 -
“逐客”在诗中指的是? A. 追赶的客人
B. 被逐的客人
C. 受到欢迎的客人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临城道中作》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厚感情和对故乡的眷恋。前者更侧重于旅途中的思考与哲理,后者则通过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思索。两首诗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