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清凉寺和长老》

时间: 2025-01-01 17:54:19

代北初辞没马尘,江南来见卧云人。

问禅不契前三语,施佛空留丈六身。

老去山林徒梦想,雨馀钟鼓更清新。

会须一洗黄茅瘴,未用深藏白<叠毛>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清凉寺和长老
苏轼〔宋代〕

代北初辞没马尘,
江南来见卧云人。
问禅不契前三语,
施佛空留丈六身。
老去山林徒梦想,
雨馀钟鼓更清新。
会须一洗黄茅瘴,
未用深藏白叠毛巾。

白话文翻译

在北方初次辞别,尘土满身;
从江南而来,见到卧云的人。
问佛理却不契合前三句,
只留佛的身形丈六而空。
年老了,山林中徒然梦想,
雨后钟声和鼓声更加清新。
总得洗净这黄茅瘴气,
未曾用深藏的白叠毛巾。

注释

字词注释

  • 代北:指代州北部地区,此地多尘土。
  • 马尘:马车行驶带起的尘土。
  • 卧云人:指隐居的人,可能是指长老或僧人。
  • 前三语:指问禅时的前面三句话,意指未能领悟。
  • 丈六身:指佛像的身形,丈六即六尺,形容佛的伟岸。
  • 黄茅瘴:指黄茅草生长的地方,瘴气弥漫,形容环境的恶劣。

典故解析

  • 禅宗:佛教的一种流派,强调直观和顿悟。
  • 丈六佛:佛教中佛像的标准尺寸,象征佛的庄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任政治家。其作品内容丰富,涵盖诗、词、散文等,风格自由奔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禅理的思考与对生命哲学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后,苏轼选择隐居,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整体上流露出一种对于佛理的思索与对人生的感悟。诗人以北方的尘土与江南的云雾作对比,表达了自己从繁华喧嚣中抽离,向往宁静的心境。首句“代北初辞没马尘”即是对环境的描绘,暗示了自己在尘世的疲惫与离开。接下来的“江南来见卧云人”则是对隐者的向往,表达了对高洁生活的追求。

在问禅不契的部分,诗人自述对佛教教义的探索,却感到无奈与困惑,反映出他在精神世界中的孤独。这种孤独感在“老去山林徒梦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年华已逝,理想却难以实现。

最后两句则是对未来的期许与自我反省,诗人希望洗净内心的杂念,再用干净的毛巾来拭去心灵的污秽,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在这首诗中,苏轼展现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对自在生活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代北初辞没马尘”:描绘了离开北方尘土的情景,暗示了对过往的告别。
  • “江南来见卧云人”:表达了从江南而来的旅程,体现对隐者的向往。
  • “问禅不契前三语”:表现了对佛教教义的追问与困惑。
  • “施佛空留丈六身”:感叹佛的身形虽在,却无实体,反映了对真理的追求。
  • “老去山林徒梦想”:年老后的无奈与对理想的渴望。
  • “雨馀钟鼓更清新”:雨后清新的钟鼓声,象征宁静的心境。
  • “会须一洗黄茅瘴”:希望洗净心中的杂念与污染。
  • “未用深藏白叠毛巾”:暗示自己内心的洁净与向往清明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比:北方的尘土与江南的云雾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心境的差异。
  • 象征:丈六身象征佛教的教义,而黄茅瘴则象征生活中的烦恼与污染。

主题思想
整体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禅理的追求与人生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和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尘:象征尘世的繁杂与烦恼。
  • 卧云人:象征隐逸者的高洁与宁静。
  • 丈六身:象征佛教的教义与真理。
  • 钟鼓:象征宁静与和谐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代北”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江南
    B. 北方
    C. 中原

  2. “问禅不契”意指什么?
    A. 理解禅理
    B. 不明白佛教教义
    C. 追求真理

  3. 诗中提到的“丈六身”象征什么?
    A. 佛教的教义
    B. 诗人的身形
    C. 山林的高大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诗作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但苏轼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而李白则更注重于豪放与奔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