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绩溪视事三日出城南谒二祠游石照偶成四》

时间: 2025-01-19 21:24:14

石门南出众山巅,沃壤清溪自一川。

老令旧谙田事乐,春耕正及雨晴天。

可怜鞭挞终无补,早向丛祠乞有年。

归告仇梅省文字,麦苗含穗欲蚕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到绩溪视事三日出城南谒二祠游石照偶成四

石门南出众山巅,
沃壤清溪自一川。
老令旧谙田事乐,
春耕正及雨晴天。
可怜鞭挞终无补,
早向丛祠乞有年。
归告仇梅省文字,
麦苗含穗欲蚕眠。


白话文翻译:

从石门南行,越过重重山巅,
沃野和清溪在眼前展开一片河川。
老农对此田地早已熟悉,
此时正是春耕的好时节,雨后天晴。
可怜的鞭挞再怎么催促,也无济于事,
不如早早去丛祠祈求一年的丰收。
回去时告诉仇梅,省内的文书也逐渐多了,
麦苗含苞待放,像是要进入甜美的梦乡。


注释:

  • 石门:指的是石门山,位于绩溪南部。
  • 沃壤:指肥沃的土地。
  • 清溪:清澈的小溪。
  • 老令:指年长的农民或农村长者。
  • 鞭挞:指用鞭子驱赶或催促,形容急切的心情。
  • 丛祠:指祭祀的地方,可能是某位神明的祠堂。
  • 仇梅:可能指的是朋友或同事,具体身份不详。
  • 含穗:麦苗开始抽穗,意味着将要结果。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丛祠乞有年”可以理解为农民对丰收的期望,反映了农耕文化中对自然和神灵的依赖与敬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兄苏轼齐名。苏辙文才出众,诗词、散文皆有建树,尤其擅长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苏辙初到绩溪之时,反映了他对乡土的感怀和农事的关注,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表现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与理解。


诗歌鉴赏:

苏辙的这首诗描绘了绩溪的乡村风光,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与对丰收的期待。诗中通过“石门南出众山巅”的开篇,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山峦起伏,清溪流淌,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紧接着,“老令旧谙田事乐”,则展现了农民与土地的亲密关系,体现了对农业的热爱与熟悉。

接下来的“可怜鞭挞终无补”,诗人抒发了对农民辛勤劳作却难以改变命运的同情,显示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这一转折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厚重,增添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早向丛祠乞有年”则流露出一种对传统信仰的依赖,渴望通过祭祀来求得丰收,反映了农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依赖。

最后两句“归告仇梅省文字,麦苗含穗欲蚕眠”将个人的生活与农村的自然状态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循环的生命图景,既是对季节变迁的敏锐观察,也是对日常生活的细致关怀。整首诗情感真挚,描绘细腻,充分展现了苏辙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底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门南出众山巅:描绘出诗人行进的方向和环境,给人一种山水相依的感觉。
  2. 沃壤清溪自一川:强调了这片土地的肥沃与环境的优美。
  3. 老令旧谙田事乐:表现出老农的熟悉与乐在其中的态度。
  4. 春耕正及雨晴天:时间背景的设置,让人感受到农耕的忙碌。
  5. 可怜鞭挞终无补:对农民辛苦劳作却难以改变命运的感慨。
  6. 早向丛祠乞有年:表达了对丰收的渴望与祈求。
  7. 归告仇梅省文字:与友人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8. 麦苗含穗欲蚕眠:描绘了麦苗的生长状态,暗含丰收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麦苗“含穗”比作“欲蚕眠”,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增添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与对农民辛劳的同情,展现了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门:象征着进入新境界的起点。
  • 沃壤:象征着富饶的土地。
  • 春耕: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丛祠:象征着对神明的依赖与信仰。
  • 麦苗: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与丰收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石门南出众山巅”中的“石门”指的是?

    • A. 一座山
    • B. 一条河
    • C. 一个村庄
  2. “可怜鞭挞终无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农民辛劳的同情
    • B. 对丰收的乐观
    • C. 对自然的敬畏
  3. 诗中提到的“丛祠”是指什么?

    • A. 庙宇
    • B. 农田
    • C. 山川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同样描写春天的农田景象。
  • 《田园乐》(王维):反映农田生活的乐趣。

诗词对比

  • 《春晓》与苏辙的这首诗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春晓》更侧重于晨光的清新与宁静,而苏辙的诗则更关注农民的辛勤与对丰收的期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