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好》

时间: 2025-01-06 17:05:17

每逢春来长如病,玉容瘦、薄妆相称。

双欢未经成孤令。

奈厚约、全无定。

众禽啾唧声愁听。

相思事、多少春恨。

孤眠帐外银缸耿。

透一点、炉烟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端正好
每逢春来长如病,
玉容瘦薄妆相称。
双欢未经成孤令,
奈厚约全无定。
众禽啾唧声愁听,
相思事多少春恨。
孤眠帐外银缸耿,
透一点炉烟暝。

白话文翻译:

每当春天来临时,我总觉得像是生了病,
那玉般的容颜因瘦弱而显得更为妩媚。
双双欢聚却未能成双成对,
这样的厚重约定却没有了任何的结果。
众多鸟儿啾啾叫着,我却愁苦地倾听,
无尽的相思与怨恨在这个春天中滋生。
我孤独地躺在帐外,银缸在月光下闪耀,
仅透出一缕炉烟,渐渐融入夜幕之中。

注释:

  • 长如病:形容每到春天,总感到身体不适,像生病一样。
  • 玉容:指美丽的容颜,像玉一样洁白无瑕。
  • 双欢:指两个人的欢聚。
  • 孤令:孤独的状态。
  • 厚约:深厚的约定或承诺。
  • 银缸:一种盛水的器具。
  • 炉烟:炉子里燃烧东西时冒出的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玉容”可联系到古代文学中对女性美的描写,常用玉来形容美丽的容颜。“春恨”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表达春天到来时因情感纠葛而产生的忧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杜安世,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描写自然与人情,情感细腻。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季,正是生机勃勃的时节,但诗人却因情感的孤独与失落感到忧伤,反映了个体在自然与情感交织下的复杂心境。

诗歌鉴赏:

《端正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里一种病态的美感。诗人以“春来长如病”的开篇,便点出了春天的到来并没有带来愉悦的心情,而是让他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迫与孤独。接着,通过“玉容瘦薄妆相称”这句,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自身的脆弱相映衬,使得整首诗在描绘春意的同时,也映射出内心的苦闷与失落。诗中的鸟鸣声与相思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春天的欢愉显得格外遥远。最后,孤独的夜晚与袅袅的炉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愁苦的氛围,深化了诗人的孤独感与思念之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每逢春来长如病”:春天的到来使我觉得身体虚弱。
    • “玉容瘦薄妆相称”:美丽的容颜因为瘦弱而显得更加动人。
    • “双欢未经成孤令”:两人欢聚却未能成双,孤独感加深。
    • “奈厚约全无定”:深厚的承诺却没有实现。
    • “众禽啾唧声愁听”:鸟儿的啼叫让我倍感愁苦。
    • “相思事多少春恨”:无尽的相思与怨恨随春天而生。
    • “孤眠帐外银缸耿”:我独自躺在帐外,银缸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 “透一点炉烟暝”:炉烟袅袅,渐渐融入夜色之中。
  •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玉容”)、拟人(“众禽啾唧声愁听”),以及对仗(如“双欢未经成孤令”)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孤独与相思。尽管春天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但诗人却因情感的缺失而感到失落与苦闷,反映出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在诗中却与孤独相伴。
  • 鸟鸣:代表着自然的声音,亦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 银缸:代表着诗人孤独的生活状态,银色的光辉与内心的暗淡形成对比。
  • 炉烟:象征着温暖与宁静,但在夜幕中却显得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每逢春来长如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什么感受? A. 喜悦 B. 痛苦 C. 无所谓

  2. “双欢未经成孤令”中的“孤令”指的是什么? A. 孤独的状态 B. 孤立无援 C. 双方的约定

  3. 诗中提到的“银缸”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孤独 C. 春天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白居易《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与杜安世的《端正好》都描绘了春天,但杜甫的诗歌更多地关注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而杜安世则更关注内心的孤独与情感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代诗词鉴赏》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安世的《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