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忆越州
作者: 张士逊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稽山岩壑深复高,
思之谁妙丹青毫。
霜缣若得一千幅,
伻图何必乘兰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稽山的深邃和高耸,令人想起谁的画技能够描绘得如此精妙。如果能得到一千幅霜缣(丝绸),又何必乘坐着兰船去游览呢?
注释:
- 稽山:位于浙江省,因其雄伟的山势而著称。
- 岩壑:指山石和沟壑,形容地形的险峻。
- 丹青:指绘画技艺,尤其是工笔画。
- 霜缣:一种上等的丝绸,通常用于绘画或装饰。
- 兰舠:指用兰花装饰的小船,用以形容轻盈的船只。
典故解析:
- 兰舠:象征着优雅的出行方式,可能隐喻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丹青:在古代,绘画被视为高雅艺术,诗人通过提及丹青,表达对艺术的崇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士逊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歌常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回忆越州的旅途时,试图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忆越州》通过对稽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会。诗中以“稽山岩壑深复高”开篇,直接呈现出自然的雄伟与壮丽,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震撼。接着“思之谁妙丹青毫”,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艺术相结合,表达了对画家技艺的向往与赞美,暗含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探索。
最后两句“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何必乘兰舠”,则是诗人的一种理想化表达,若能够得到足够的美丽素材,何必再乘船游览呢?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美的渴望,也是对生活态度的反思,表达了对静谧和内心世界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上十分丰富,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也传达了诗人对艺术和生活的深刻理解,显示出浓厚的文人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稽山岩壑深复高:描绘了稽山的深邃与高耸,表现出壮观的自然景象。
- 思之谁妙丹青毫:引发对高超画技的思考,表示对绘画艺术的钦佩。
- 霜缣若得一千幅:想象拥有丰富的艺术素材,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渴望。
- 伻图何必乘兰舠:表明对游览的态度,认为若有美景和艺术,不必再舟行于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深复高”与“妙丹青”,形成音韵和结构上的对称。
- 比喻:用“霜缣”比喻美好的艺术作品,表现对艺术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艺术创作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内心的情感寄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稽山:象征自然的伟岸与雄壮。
- 霜缣:代表优雅与艺术的高雅。
- 兰舠:象征优美的生活方式与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稽山”位于哪个省份?
- A. 浙江
- B. 安徽
- C. 四川
- D. 福建
-
诗中“丹青”指的是什么?
- A. 音乐
- B. 诗歌
- C. 绘画
- D. 书法
-
诗人认为如果有足够的“霜缣”,就不需要怎样?
- A. 读书
- B. 游览
- C. 工作
- D. 交友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了壮丽的山水,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秋天山景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