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山至孝感道中》
时间: 2025-01-01 14:38:32意思解释
应山至孝感道中
原文展示
山光异远近,闲若重楼花。
行人度高下,起落波中槎。
足迹未辨郧随国,半生左史窥浮夸。
义阳关南出鸟道,纵观苍壁澄朝霞。
野田茅屋秋未冷,高藤翠木樛相加。
千峰南尽出江面,一鸟东可投吾家。
上游势已据荆郢,左肱屈更招蕲巴。
胸吞云梦不芥蒂,囊括汉国无离。
宜有奇才表荆楚,不然深谷逃麇䴥。
惜哉我行不得遇,翩翩且逐投林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远近山光的不同,像重楼的花那样悠闲。行人来来往往,像大波中的木筏起伏不定。我的足迹未能辨析郧国的方向,半生以来只是在左史中窥视那些浮华的事物。义阳关南边有鸟道可通,纵观苍翠的山壁映照着清晨的霞光。田野中茅屋在秋天尚未寒冷,高高的藤蔓和翠绿的树木交相辉映。千峰尽头,江面如一面镜子,朝阳映照着我的家。上游的形势已掌握在荆郢,左肱屈曲,招引着蕲巴。胸中怀揣着云梦的浩瀚,不会有丝毫的障碍,囊括汉国的辽阔,无处不在。应该有奇才表现在荆楚地区,否则只能在深谷中逃避而无所成就。可惜我在旅途中无法遇到他们,翩翩而行,也只能追逐那投林的雅趣。
注释
- 郧随国:指古代的郧国,今湖北省。
- 左史:指左史(史书的左边),古代史书的记载,代表历史的浮华。
- 义阳:地名,今湖北省境内。
- 云梦:指云梦泽,古代大泽,象征着广阔的胸怀。
- 蕲巴:地名,今湖北的蕲春、巴东一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鼐(1732-1815),字景莹,号“阮亭”,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以山水为题材,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姚鼐行旅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诗中描绘的山水景致,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应山至孝感道中》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观与诗人情感的山水诗。全诗通过对山光、云梦、田野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开篇“山光异远近,闲若重楼花”,以山光的远近变化引出诗的主题,展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情态。诗中“行人度高下,起落波中槎”,则将旅途中的人们与自然景象相结合,生动地描绘了行旅的艰辛与乐趣。
从“足迹未辨郧随国”到“胸吞云梦不芥蒂”,诗人在旅途中不仅看到了自然的美,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浮华与无常。尤其是后半部分,诗人对荆楚大地的赞美,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奇才的渴望,体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追求。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姚鼐的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光异远近:山的光影在不同的距离上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 闲若重楼花:如同重叠的楼阁上的花朵一般,显得悠闲自得。
- 行人度高下:行人上下穿行,如同波浪中的木筏,起伏不定。
- 足迹未辨郧随国:脚步未能辨识出郧国的方向,暗示对未来的迷茫。
- 胸吞云梦不芥蒂:心中包容着广阔的云梦,毫无芥蒂,表达宽广的胸怀。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重楼花”比喻山光的悠闲。
- 对仗:如“千峰南尽出江面,一鸟东可投吾家”,体现对仗工整。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山水描绘与人生哲理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渴望,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山光:象征远近不同的美景,寓意人生的多样性。
- 鸟道:寓意通往自由与理想的道路,象征向往。
- 云梦:象征广阔的理想与抱负,体现胸怀的宽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姚鼐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
诗中“千峰南尽出江面”描绘的是?
- A. 山水交融
- B. 行人穿行
- C. 秋天景象
- D. 鸟道
答案: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王维的诗多以山水与禅意结合,而姚鼐则更强调对故乡的情感与人生的思考,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命的思索。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姚鼐研究》
- 《古诗词赏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