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自和即事)》
时间: 2025-01-04 08:35: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自和即事)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雨抹晴妆,修眉镜清,寸碧翠浓。对蒹葭尽处,丛丛烟树,池塘侧畔,面面芙蓉。千百栖鸟,两三过雁,时有婆娑一笛风。斜阳里,更青帘半卷,在小桥东。佳人何日重逢。问还肯扁舟载酒从。笑平生劲概,寸心如铁,中年老态,两鬓成蓬。荷锸栽蔬,腰镰刈稻,且寄西郊图画中。空回首,望五湖鸥鹭,心事容容。
白话文翻译
雨水轻拭过晴天的妆容,修眉的镜子清澈如水,翠绿的颜色愈发浓郁。在蒹葭尽头的地方,成片的烟树、池塘旁的芙蓉花相映成趣。成群的鸟儿在飞翔,两三只大雁划过天际,偶尔传来一阵笛声在风中轻舞。斜阳照射下,青色的帘子半卷在小桥的东侧。佳人何时才能重逢?问她是否还愿意搭乘小舟,载酒同行。笑看自己一生的豪情,心中坚定如铁,但到中年却已是两鬓斑白,显得苍老。手持锄头在荷田里栽种蔬菜,腰间挂着镰刀收割稻谷,且把西郊的美景寄托于画卷之中。无奈回首,望着五湖的鸥鹭,心事愈加沉重。
注释
- 雨抹晴妆:指雨水轻轻拂过晴天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天气的变化。
- 修眉镜清:形容如镜子般清澈的水面。
- 蒹葭:一种水边的植物,常用于描绘自然环境。
- 婆娑:形容轻盈舞动的样子,这里指笛声在风中飘荡的状态。
- 扁舟载酒:指乘小舟饮酒,表达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中年老态:指进入中年后,身体逐渐衰老的状态。
- 心事容容:表达内心的沉重和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李曾伯中年时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面临衰老和人生变迁的感悟,同时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沁园春(自和即事)》是一首描写自然美和人生态度的抒情诗。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清新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前半部分通过丰富的意象,如“雨抹晴妆”、“千百栖鸟”、“面面芙蓉”等,生动描绘了一幅清新怡人的江南水乡图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珍惜。
然而,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个人境遇的反思。佳人的重逢和对往日豪情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过往青春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诗中“寸心如铁”的坚定与“两鬓成蓬”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中年人在岁月流逝中的感慨与沧桑,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抹晴妆:描绘了雨后清新的环境,展现自然的变化。
- 修眉镜清:水面如镜,清澈明亮,反映自然的宁静。
- 蒹葭尽处:指景物尽头,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感觉。
- 千百栖鸟:鸟儿的活动描绘了生机与活力。
- 斜阳里:夕阳西下,营造出温暖的氛围。
- 佳人何日重逢: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事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描绘鸟儿的活动,使自然更具生命。
- 对仗:如“千百栖鸟,两三过雁”,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洗净、重生,带来清新气息。
- 蒹葭:象征自然的纯净与宁静。
- 芙蓉:象征美丽与优雅。
- 佳人:代表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雨抹晴妆”是什么意思? A. 描述雨后晴天的景象
B. 描述雨天的景象
C. 描述阴天的景象 -
“佳人何日重逢”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友情的渴望
B. 对爱情的怀念
C.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曾伯的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对比。苏轼同样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二者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共同点在于对岁月流逝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