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题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林和靖诗意轴》
时间: 2025-01-07 18:14:2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鹧鸪天
作者: 姚华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一径沿溪略约通。
新黄着树露初浓。
何年梵宇依山筑,
疏澹雕檐向晚红。
才暮霭,早清钟。
云归不复问行踪。
惨林浅水秋初觉,
时节蘼人燕又鸿。
白话文翻译:
沿着小径走向溪边,那里有一条隐约的通道。新黄的树叶在初秋的阳光下显得更加浓郁。不知道是哪一年,寺庙依偎在山上建成,雕刻精美的檐角在傍晚的红霞中显得疏朗而淡雅。正值黄昏,清脆的钟声早已响起,云彩归去后不再问行踪。深秋的林子和浅水边,初次感受到秋意,时光如燕子般飞逝,带走了往日的情怀。
注释:
字词注释:
- 径:小路。
- 略约:隐约,模糊。
- 新黄:指刚刚泛黄的树叶。
- 梵宇:佛教寺庙。
- 雕檐:雕刻精美的屋檐。
- 惨林:凋零的树林。
- 蘼人:指的是一种植物,也引申为思念的人。
典故解析:
- 云归:常用来形容云彩的归去,引申为离别。
- 燕又鸿:燕子和大雁,象征着春秋的更替和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华,清代诗人,字仲华,号竹山,擅长山水诗,热爱自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季,正值时节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往事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出一种淡淡的秋意和人生哲理。诗中开篇以“沿溪略约通”勾勒出一条静谧的小径,给人一种悠闲恬淡的氛围。接着描绘新黄的树叶,仿佛一幅生动的秋日画卷,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轮回。诗人在“何年梵宇依山筑”中引入了寺庙的意象,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暗示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晚霞映照着疏朗的雕檐,诗人用“晚红”来表现夕阳的余晖,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引入了个人情感的表达,尤其是在“云归不复问行踪”中,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索。最后,诗人通过“惨林浅水秋初觉”,将秋天的萧瑟与内心的感伤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过往的追忆。
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自然的清新,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径沿溪略约通:小路沿着溪水延伸,隐约可见,暗示着通向某种深邃的境地。
- 新黄着树露初浓:新黄的树叶在阳光下显得更加浓烈,带出秋天的气息。
- 何年梵宇依山筑:不知何年建立的寺庙依偎在山中,充满了历史的感慨。
- 疏澹雕檐向晚红:雕刻精美的檐角在晚霞中显得清淡而优雅。
- 才暮霭,早清钟:黄昏时分,清脆的钟声响起,时间的流逝感愈加明显。
- 云归不复问行踪:云彩归去后,不再追溯过往的行踪,表现出一种无奈。
- 惨林浅水秋初觉:在凋零的树林和浅水边,初次感受到秋的萧瑟。
- 时节蘼人燕又鸿:时光如燕子般飞逝,象征着春秋的更替与离别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时节蘼”,将植物与人情相结合,增加意象的丰富性。
- 对仗:如“云归不复问行踪”,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与个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往事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象征着流动的时间与生命。
- 梵宇:代表了宁静的内心世界和历史的积淀。
- 雕檐:象征着文化的沉淀与优雅。
- 秋色:代表着成熟与凋零,隐喻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鹧鸪天》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梵宇”指的是什么?
- A. 古代的书院
- B. 佛教寺庙
- C. 豪华的宫殿
- D. 诗人的居所
-
“惨林浅水秋初觉”中的“惨林”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萧瑟
- C. 宁静
- D. 忧伤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山中答问》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与姚华的《鹧鸪天》都表达了对秋天的感受,但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人事的变迁,而姚华则更注重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姚华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与自然的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