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致语口号》

时间: 2025-01-01 12:30:23

相对封人共祝尧,玉觞潋滟酒浮椒。

千山佳气供红旆,一道仁声赖翠轺。

南极爷祈天上寿,东风不隔海滨遥。

恩浓湛露何为报,勉属清忠答圣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对封人共祝尧,
玉觞潋滟酒浮椒。
千山佳气供红旆,
一道仁声赖翠轺。
南极爷祈天上寿,
东风不隔海滨遥。
恩浓湛露何为报,
勉属清忠答圣朝。

白话文翻译:

面对乡邻共同祝愿尧帝的年寿,
玉制的酒杯轻轻摇晃,酒香飘散。
千山的美好气候衬托着红色的旗帜,
一声仁德之声依靠着青翠的车队。
南极的神仙祈求天上的长寿,
东风不隔海岸的遥远距离。
浓厚的恩情如甘露般该如何报答,
努力以清白的忠诚来回报圣明的朝廷。

注释:

字词注释:

  • 封人:指乡邻,封地上的人。
  • 尧:古代明君,象征理想的统治者。
  • 玉觞:玉制的酒杯。
  • 潋滟:形容水波荡漾,光彩闪烁。
  • 红旆:红色的旗帜,象征庆祝。
  • 仁声:仁德之声,强调道德与仁义。
  • 翠轺:青翠的车队,象征富贵与荣华。
  • 南极爷:南极仙翁,传说中的长寿之神。
  • 湛露:清晨的露水,象征恩情。
  • 勉属:努力报答,清忠:清白的忠诚。

典故解析:

  • 尧帝:古代中国的贤君,代表理想治国的象征。
  • 南极:道教文化中,南极仙翁是长寿的象征,体现了对长寿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子厚,号白石,宋代诗人,擅长词赋与诗歌,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祝酒的场景,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长寿的祝愿,体现了对国家与社会的忠诚。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场祝酒的场景,展现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长寿的祝愿。诗中描绘的乡邻共祝尧帝,既是对贤明统治的向往,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句中的“玉觞潋滟”不仅传达了饮酒的欢乐,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提到的“千山佳气”和“红旆”,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反映出人们在美好自然环境中的欢聚。通过“南极爷祈天上寿”,进一步突出了人们对长寿的期盼与向往,这既是个人愿望,也是一种对社会安宁的寄托。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恩浓湛露”与“勉属清忠”的对比,表达了对恩情的感怀与忠诚的承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忠诚和道德的价值观。整首诗在欢庆与祝愿的氛围中,渗透着对理想政治的期待与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社会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相对封人共祝尧 - 诗人和乡邻一起祝愿理想的统治者尧帝,表达了对美好政治的向往。
  2. 玉觞潋滟酒浮椒 - 描绘酒杯美丽的样子,酒香四溢,突出欢乐的气氛。
  3. 千山佳气供红旆 - 美丽的自然景色衬托着庆祝的红色旗帜,象征着祥和与繁荣。
  4. 一道仁声赖翠轺 - 仁德之声依靠着青翠的车队,强调道德与荣华的结合。
  5. 南极爷祈天上寿 - 祈求长寿的神仙,表达了对长寿的美好祝愿。
  6. 东风不隔海滨遥 - 东风传递着祝愿,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
  7. 恩浓湛露何为报 - 感叹浓厚的恩情如露水般珍贵,反映了感情的深厚。
  8. 勉属清忠答圣朝 - 表达了以忠诚回报国家与朝廷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 “恩浓湛露”将恩情比作清晨的露水,形象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强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忠诚,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觞: 象征高贵与美好生活。
  • 红旆: 代表庆祝和欢乐的气氛。
  • 南极爷: 长寿与祝福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极爷”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长寿
    C. 权力

  2. “玉觞潋滟”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高昂的酒宴
    B. 宁静的山水
    C. 快乐的庆祝

  3. 诗中提到的“恩浓湛露”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恩情的珍贵
    B. 友谊的长久
    C. 财富的积累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思考与感怀。
  • 《长恨歌》白居易:探讨爱情与人间情感,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本诗: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庆祝,但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李曾伯则强调社会责任与理想政治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 《唐宋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李曾伯的《对应致语口号》,通过详细的分析与解读,深入领会其诗意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