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疏轩琵琶亭韵》
时间: 2025-01-01 11:31: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亭俯瞰蓼苹洲,人老香山月自秋。
过耳好音堪一笑,伤心往事只轻沤。
休嗟塞上明妃调,且送江头过客舟。
壮士肯为儿女泪,柔肠一任恼苏州。
白话文翻译:
在高高的亭子上俯瞰蓼苹洲,年老的我在香山下的月光中感受着秋的气息。
耳边传来的美妙音律让我忍不住微笑,而那些伤心的往事却只能随风飘散。
不要再叹息塞上明妃的曲调,且将目送江边过客的船只。
壮士难道愿意流下为儿女而生的泪水吗?柔情似水的我却任凭心烦意乱。
注释:
- 高亭:高高的亭子,指的是诗人所处的环境。
- 蓼苹洲:蓼苹是水中的一种植物,洲指小岛,象征着自然的美丽。
- 香山:指的是秋天的香山,常与月亮、秋景联系在一起。
- 明妃调:指的是王昭君的曲调,常表现为悲伤与怀旧。
- 江头过客舟:江边的过客之舟,象征人生的无常与流逝。
典故解析:
- 明妃调:出自王昭君的故事,昭君出塞后,常常被用作悲伤离别的象征,代表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惟贤,号东山,宋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一个秋日的亭子中,作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对往事的追忆,表达了对过往情感的复杂心情。
诗歌鉴赏:
《和疏轩琵琶亭韵》是一首富有深邃情感与细腻描写的诗作。诗人通过高亭的视角,俯瞰自然的景色,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淡泊心态。诗的开头描绘了高亭俯瞰的情景,给人以开阔的视觉感受,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的情感逐渐显露——耳边的美妙乐音虽让人微笑,但过去的伤痛却如轻沤般,淡淡散去,令人感伤。
诗中提到的“明妃调”不仅是对音乐的追忆,也象征着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惆怅。最后两句通过对壮士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展现了柔情与刚烈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百态的思考。这首诗在形式上结合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给人以启示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亭俯瞰蓼苹洲:高高的亭子俯视着蓼苹洲,展现了诗人所处的高远位置。
- 人老香山月自秋:年迈的人在香山下的月光中感受秋天的气息,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过耳好音堪一笑:耳边传来美妙的音律,令我忍不住微笑,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伤心往事只轻沤:伤心的往事如同轻轻的泡沫,随风而逝,表现出对过往的淡然态度。
- 休嗟塞上明妃调:不必再为塞上明妃的曲调而叹息,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
- 且送江头过客舟:目送江边的过客之舟,象征人生的流动与无常。
- 壮士肯为儿女泪:壮士难道愿意为儿女流泪吗?反问中透露出对情感的深思。
- 柔肠一任恼苏州:柔情似水的我任凭心中的烦恼,表现出一种无奈与调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伤心往事只轻沤”,将往事比作泡沫,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对不同境遇的描绘,增强了诗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和对过往情感的思索,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亭: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独立的思考。
- 蓼苹洲:代表着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香山月:象征着秋天的忧伤与思考。
- 明妃调:代表着对历史的追忆与情感的共鸣。
- 江头过客舟:象征着人生的流动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明妃调”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
- A. 王昭君
- B. 西施
- C. 貂蝉
- D. 杨贵妃
-
诗人对往事的态度是?
- A. 忍不住哭泣
- B. 无所谓
- C. 轻松一笑
- D. 感到愤怒
-
“壮士肯为儿女泪”的意思是?
- A. 壮士愿意为儿女流泪
- B. 壮士不愿为儿女流泪
- C. 壮士为儿女感到骄傲
- D. 壮士不在乎儿女的泪水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与感伤,但更侧重于亲情的描绘。
- 《静夜思》则通过对月的描绘,展现了乡愁与孤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李曾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