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夏偶成》
时间: 2024-12-29 18:14: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已灰如鬓已皤,迫人桑荫疾於梭。
更尝万事不为少,恍悟一身犹是多。
田里乞身斯可矣,功名到手竟如何。
公余幸喜边烽静,且对樽前浩浩歌。
白话文翻译:
心中已如鬓发般灰白,生活的压力比织布机还要紧迫。
经历万事,似乎变得没有什么值得挂念,恍惚间才意识到自己依然拥有太多。
在田间乞求生存也可以接受,若得功名,究竟又能如何?
闲暇之余,庆幸边疆战火平息,且在酒樽前痛痛快快地歌唱吧。
注释:
- 心已灰如鬓已皤:心情已经像白发一样灰暗,形容老去的感觉。
- 迫人桑荫疾於梭:生活的压力像织布机的梭子一样急促。
- 恍悟一身犹是多:恍惚中才意识到自己身上拥有的生活与责任。
- 田里乞身斯可矣:在田里求生存也算可以接受。
- 公余幸喜边烽静:公共事务之外,庆幸边疆没有战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以其质朴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著称。李曾伯的诗作常常反映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壬子年夏季,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生活压力的思考,及对功名与安宁生活的感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士人的生活常常充满了压力和矛盾,李曾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安宁的追求。
诗歌鉴赏:
《壬子夏偶成》是一首极具生活气息的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诗的开头通过“心已灰如鬓已皤”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作者自觉年华已逝,生活的重压使得心情沉重,仿佛头发已白。这种自我感知的深刻性使得读者能感同身受。
接着,作者将生活的紧迫与万事的无奈结合,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在经历了许多之后,作者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生活的重担。在反思中,诗人提出了田里乞求生存的想法,这是一种无奈的接受,但却也透出一丝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则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作者在边疆安宁的背景下,选择与友共饮,歌唱。这种态度显得洒脱而豁达,仿佛在告诉读者,尽管生活充满压力,但在闲暇时光中,仍需享受生活的乐趣。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呈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成熟的心态,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心已灰如鬓已皤:开篇即以自我感受引入,表达心境的苍凉。
- 迫人桑荫疾於梭:比喻生活的压力,强调生活的紧迫感。
- 更尝万事不为少:反映经历后的无所畏惧,似乎没有太多值得追求的。
- 恍悟一身犹是多:觉悟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与负担。
- 田里乞身斯可矣:表达对简单生活的接受。
- 功名到手竟如何:质疑功名的价值,思考其真正意义。
- 公余幸喜边烽静:庆幸安宁,暗示对战争的厌倦。
- 且对樽前浩浩歌:选择享受生活,歌唱出内心的愉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已灰如鬓已皤”,通过比喻强化心情的沉重。
- 对仗:如“公余幸喜边烽静,且对樽前浩浩歌”,形成和谐的音韵美,增强诗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功名到手竟如何”,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为主线,表达了对生活压力的感慨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困惑时的淡泊与洒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灰:象征心情的沉重与人生的苍老。
- 桑荫:象征生活的重压。
- 田里:代表简单的生活方式与对生存的渴望。
- 樽前:象征闲暇与享乐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用什么比喻来形容生活的压力?
- A. 桑荫
- B. 梭
- C. 鬓发
-
作者在诗中提到的心情状态是:
- A. 快乐
- B. 灰暗
- C. 忧伤
-
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 A. 绝望
- B. 洒脱与享受
- C. 忍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
- 李白《将进酒》:展现了对人生的洒脱与享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相思》对比,李曾伯的诗更多反映了对生活压力的思考,而王维则侧重于情感的柔美与思念的深切。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