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日被以郡事入奏之命再赋二首》
时间: 2025-01-17 10:23: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五云堆里望触棱,
二纪周南梦未曾。
四辈两年勤诏札,
九重一念乂黎蒸。
烽台虽有深秋燧,
雁塔应无曩日僧。
豫备正须如雍国,
不妨德业颂高升。
白话文翻译
在五云堆叠的高空中,目光触及了山脊,
二十年的岁月如梦,周南的景象仍未曾消逝。
四代相传,两年以来我勤于诏书的书写,
九重天上,心中思念黎民的安危。
烽火台虽在深秋之际依然闪烁,
雁塔上却没有昔日的僧人。
准备工作应如同雍国那样周全,
不妨赞美德业的高升。
注释
字词注释:
- 五云堆:形容天空中云彩如山般堆积。
- 触棱:指目光触及山脊。
- 二纪:指二十年,纪年法中的两个十年。
- 周南:周朝的经典作品之一,表明美好的景象。
- 四辈:四代人,指代诗人所处的时代。
- 九重:指天子或皇宫的层次。
- 乂:安定、治理。
- 黎蒸:指百姓的困苦与希望。
- 烽台:古代用以传递军事信息的塔。
- 雁塔:指大雁塔,象征着佛教文化。
- 豫备:准备的意思。
- 雍国:周朝的一个国家,以和谐著称。
典故解析:
- 周南:古代诗歌的代表,象征着美好、和谐的社会。
- 雁塔:与唐代高僧玄奘有关,象征着佛教文化的传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字君猷,号止庵,南宋时期的诗人、学者。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忧患为主,风格沉稳而有深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岳珂被以郡事入奏之命时,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以及对自身职责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诗人通过回忆过去的辉煌与现实的困境,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从开篇“五云堆里望触棱”开始,诗人便展现出一种仰望高远、追求理想的态度,云彩的高远象征着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接着,通过“二纪周南梦未曾”的描绘,诗人回忆起美好过去的景象,显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九重一念乂黎蒸”的句子中,诗人将个人的思念与国家的安危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后半部分,“烽台虽有深秋燧,雁塔应无曩日僧”则通过对比,揭示出现实社会的落寞与无奈,古老的文化遗迹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诗人强调“豫备正须如雍国”,呼唤一种周全的社会准备,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望与信念。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忧愤与希望交织的复杂心境,充分体现了岳珂的深厚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云堆里望触棱:在高空的云朵中,目光触及了山脊,表达了一种仰望高远的情怀。
- 二纪周南梦未曾:经过二十年,周南的美梦仍未消逝,表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 四辈两年勤诏札:四代人的传承中,两年来我勤奋书写诏书,体现了对职责的认真。
- 九重一念乂黎蒸:心中惦念的是百姓的安危,强调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 烽台虽有深秋燧:烽火台在深秋依然闪烁,象征着社会的动荡。
- 雁塔应无曩日僧:曾经热闹的雁塔如今冷清,反映出人心的变迁。
- 豫备正须如雍国:准备工作应如雍国那般周全,表达了对社会治理的期望。
- 不妨德业颂高升:不妨赞美道德与事业的高升,呼吁社会的进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彩比作山,表达高远的理想。
- 对仗: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烽台与雁塔象征着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待,表现出一种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理想与希望。
- 周南:代表美好、和谐的过去。
- 烽台:象征着安全与警惕。
- 雁塔:象征着文化传承与历史的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五云堆里”所指为何? A. 高山
B. 云彩
C. 大海
D. 草原 -
“四辈两年勤诏札”中的“四辈”指的是? A. 四年
B. 四代人
C. 四个国家
D. 四个朋友 -
诗中的“雁塔”象征着什么? A. 安全
B. 文化与历史
C. 富贵
D. 和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杜甫《春望》:反映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对比:
- 岳珂与杜甫的诗作均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追求,但岳珂更注重于对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悲愤与对社会现状的直接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岳珂诗集》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