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建平界二首》

时间: 2024-12-29 18:13:08

一岁升平在一收,今年田父又无愁。

接天稻穗黄娇日,照水蓼花红滴秋。

风有炎凉才顷刻,雨无朝暮政滂流。

浪言出却金陵界,入却庐陵界始休。

意思解释

入建平界二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一岁升平在一收,今年田父又无愁。
接天稻穗黄娇日,照水蓼花红滴秋。
风有炎凉才顷刻,雨无朝暮政滂流。
浪言出却金陵界,入却庐陵界始休。


白话文翻译

这一年丰收的景象在于收获,今年的农夫再也没有忧愁。
稻穗在阳光下金黄娇艳,水面上的蓼花在秋日里红艳欲滴。
风的炎热与凉爽瞬息万变,雨水的多寡也在早晚之间交替。
从金陵的边界传出的夸夸其谈,进到庐陵的界限才算是停歇。


注释

  • 升平: 国家安定,社会太平。
  • 田父: 农民,田地的主人。
  • 接天稻穗: 稻穗高耸,似乎与天接连在一起。
  • 红滴秋: 秋天蓼花的颜色鲜艳,似乎在滴落着红色。
  • 滂流: 形容雨水丰沛,流淌不息。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主要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农民的生活状况,反映出社会的安定与丰收的喜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形象生动、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诗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美好景象与诗人对于社会安定的赞美。


诗歌鉴赏

《入建平界二首》展现了南宋时期农民丰收的喜悦及自然景色的变化,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首句“一岁升平在一收”即表明了丰收与安宁的紧密联系,暗示着国家的繁荣与农民的幸福。接下来的描绘中,诗人通过“接天稻穗黄娇日”构建了一个生动的田园图景,稻穗在阳光下显得金黄诱人,传递出丰收的喜悦和希望。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将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安宁相结合,风的炎凉与雨的多寡,似乎也在反映人们生活的稳定和变化。最后一句通过金陵与庐陵的地理界限,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安宁的向往。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融合社会现实,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和谐的期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岁升平在一收: 指的是这一年国家安宁,农民的辛勤收获。
    • 今年田父又无愁: 今年的农民心中没有忧愁,象征着丰收带来的幸福。
    • 接天稻穗黄娇日: 描绘稻穗在阳光下的金黄色,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
    • 照水蓼花红滴秋: 蓼花在水面上映衬,暗示着秋天的美丽与丰收。
    • 风有炎凉才顷刻: 风的冷热变化无常,展现自然的变化。
    • 雨无朝暮政滂流: 雨水的流淌象征着丰盈的生活。
    • 浪言出却金陵界: 指的是金陵地区的繁华与热闹。
    • 入却庐陵界始休: 进入庐陵界限,表示一切喧嚣的结束,安静的生活开始。
  • 修辞手法:

    • 比喻: “接天稻穗”比喻丰收的美好。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使得诗句更为工整。
    • 拟人: 风、雨被赋予人性,表现自然的情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丰收、安定的生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社会的安定与人们的幸福。


意象分析

  • 稻穗: 象征丰收与富饶,代表农民的劳动成果。
  • 蓼花: 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与宁静,表现自然的和谐。
  • 风与雨: 象征自然的变化,反映生活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田父”指的是谁? a) 商人
    b) 农民
    c) 士人

  2. “接天稻穗黄娇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秋天的萧瑟
    b) 丰收的喜悦
    c) 春天的繁花

  3. 诗中提到的“金陵”和“庐陵”分别象征着什么? a) 和平与战争
    b) 繁华与安宁
    c) 贫穷与富饶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贺知章《回乡偶书》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入建平界二首》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均描绘了自然与人生活的和谐,但前者更侧重于丰收的喜悦,而后者则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研究》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入建平界二首》的诗意,欣赏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