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萝月 秋闺听雨》

时间: 2025-01-19 13:43:06

拂罢红珠斗帐,两叶宫眉相向。

宝奁频展不成妆,懒照秋来模样。

更头孤雁到,拖带过、雨声一晌。

凄凄戚戚是侬心,怨煞败荷残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拂罢红珠斗帐,两叶宫眉相向。
宝奁频展不成妆,懒照秋来模样。
更头孤雁到,拖带过雨声一晌。
凄凄戚戚是侬心,怨煞败荷残响。

白话文翻译

轻轻拂去帐子上的红珠帘,两道细眉在秋光中相对而望。
宝贵的妆盒频繁打开却无法化妆,懒得照镜子看自己秋天的模样。
更有那孤雁飞来,带着雨声在空中回响。
凄凉悲伤的情绪正是我此刻的心情,怨恨那败落的荷叶和残余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拂罢:轻轻拂去。
  • 红珠斗帐:用红珠装饰的帐子,形容华贵的卧室。
  • 宫眉:古代女子的细眉。
  • 宝奁:指装饰精美的妆盒。
  • 懒照:懒得照镜子。
  • 孤雁:独自飞来的大雁,象征孤独。
  • 拖带:拖着、带着。
  • 凄凄戚戚:形容悲伤的样子。
  • 侬心:我的心。
  • 怨煞:怨恨得厉害。
  • 败荷:凋零的荷花。

典故解析

  • 孤雁:在古代诗词中,孤雁常常用来比喻孤独、离别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绮,清代女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文人气息的时代。她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常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吴绮在诗词中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

创作背景: 《忆萝月 秋闺听雨》写于秋季,诗人身处闺阁,听雨思绪万千。秋天象征着凋零与孤独,诗人在此时更感内心的孤寂与惆怅,作品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孤独感和对爱情、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凄凉和诗人内心的孤独。开头的“拂罢红珠斗帐”描绘了一个华美的闺房场景,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懒散。即使在这样一个富丽堂皇的环境中,诗人却无法化妆打扮,只能懒散地看着秋天的模样,这种对比使得情感更加深沉。

“更头孤雁到,拖带过雨声一晌”,孤雁的到来,带来了雨声,仿佛将诗人的孤独感加剧。孤雁不仅象征着远离,更是孤独的化身,雨声则是内心感受的外化,凄凉而又真实。最后一句“怨煞败荷残响”更是将诗人的心情推向高潮,怨恨的情感交织着对过往的怀念,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女性的情感世界,融合了自然景象与心情,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怅惘,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拂罢红珠斗帐:轻拂下挂着红珠的帐子,暗示诗人从梦中醒来,开始了对现实的思考。
  • 两叶宫眉相向:描绘诗人对着镜子,眉目相对,暗示她的孤独与自省。
  • 宝奁频展不成妆:尽管频频打开妆盒,却无法化妆,反映出诗人的无奈与心情的低落。
  • 懒照秋来模样:懒得照镜子,看自己在秋天的样子,表现出对自身形象的漠然。
  • 更头孤雁到:孤雁的飞来,带来了外界的声音,增添了诗人的孤独感。
  • 拖带过雨声一晌:雨声伴随孤雁的到来,象征着愁苦的回荡。
  • 凄凄戚戚是侬心:表达诗人内心的悲伤与惆怅。
  • 怨煞败荷残响:对凋零的荷花与雨声的怨恨,象征着对往昔的依恋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孤雁比喻诗人的孤独,雨声则象征内心的愁苦。
  • 拟人:通过“拖带过雨声”让自然景象与诗人情感相结合。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孤寂与内心的凄凉,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对爱情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主题围绕着孤独、失落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珠斗帐:象征着华丽与奢侈,却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 孤雁:象征孤独与离别,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雨声:象征着愁苦与思念,渗透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 败荷:暗示着生命的凋零与失落,承载着对往昔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拂罢红珠斗帐”中的“红珠”主要象征什么? a) 富贵
    b) 孤独
    c) 伤感
    d) 自然

  2. “更头孤雁到”中的孤雁象征什么? a) 远方
    b) 希望
    c) 孤独
    d) 快乐

  3.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喜悦
    b) 失落与孤独
    c) 愤怒
    d) 忧伤

答案

  1. a) 富贵
  2. c) 孤独
  3. b) 失落与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女性的内心情感,尤其是在孤独与思念方面。两者都通过自然意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深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女诗人集》
  • 《古诗词常识与赏析》
  • 《吴绮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