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僧法舟为其祖师宝月求塔铭於惠州还过高》

时间: 2025-01-04 10:14:26

少年能讲大乘经,法施堂中不出扃。

为许先师传後世,径从西海集南溟。

忘身直犯黄茅瘴,满意初成白塔铭。

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能讲大乘经,法施堂中不出扃。
为许先师传後世,径从西海集南溟。
忘身直犯黄茅瘴,满意初成白塔铭。
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

白话文翻译:

年轻的时候能讲解大乘佛经,在法施堂中不曾关上门。
为了让先师的教诲传承下去,直接从西海到南海而来。
忘却自身安危,直面黄茅瘴气,终于写下白塔铭文。
把我的泪痕寄托在万里之外,遥远地知道露水滴落在涧边的松树上。

注释:

  • 大乘经:佛教经典的一种,强调众生普度、菩萨道。
  • 法施堂:供奉佛法的殿堂,象征佛教的传播与传承。
  • 先师:指诗人的宗师或高僧。
  • 黄茅瘴:指瘴气或毒气的地方,常指荆棘丛生、环境恶劣的地区。
  • 白塔铭:指为供奉高僧而刻写的铭文,象征对先师的敬重与纪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以诗词、散文、议论著称,风格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苏辙对祖师的追忆与敬仰之际,表达了对高僧的崇敬及对佛法的传承之心。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与文化传承的主题。

诗歌鉴赏:

《成都僧法舟为其祖师宝月求塔铭於惠州还过高》是一首充满敬意与思考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对祖师的深切怀念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开篇以“少年能讲大乘经”引入,展现了年轻时对佛教经典的掌握,体现出一种热情与追求。接着提到“法施堂中不出扃”,传达出佛教教义的开放与传播,暗示了宗教的普及和对人心的关怀。接下来的“为许先师传後世”,则是对先师教诲的承诺,表现出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中“忘身直犯黄茅瘴”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表现出一种追求真理、传播佛法的无畏态度。而最后两句“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则充满了情感的寄托,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思念与感伤,形成了一个情感的闭环。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深邃,展现了苏辙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及对祖师的崇高敬意。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少年能讲大乘经”强调了年轻时的才华与对佛教的热爱。
    • 第二句:“法施堂中不出扃”表明佛法的开放与传播,象征着对教义的坚定信仰。
    • 第三句:“为许先师传後世”表达了对祖师教诲的承诺,传递出责任感。
    • 第四句:“径从西海集南溟”描绘了为了追求真理而不畏艰险的决心。
    • 第五句:“忘身直犯黄茅瘴”展示了对自身安危的漠视,展现了无畏的精神。
    • 第六句:“满意初成白塔铭”则是对成就的自豪与对先师的敬仰。
    • 第七句:“寄我泪痕归万里”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第八句:“遥知露滴涧松青”则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内心的感伤与思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追求比作弘扬佛法,象征着精神的高尚。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 意象:自然意象如“涧松青”,表现了诗人心境的清新与宁静。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对祖师的怀念为主线,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推崇与对精神追求的坚定,同时融入了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出一种严肃的宗教情怀与对师长的崇敬。

意象分析:

  • 大乘经:象征着佛教的博大精深,代表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 法施堂:象征着宗教的传播与信仰的凝聚。
  • 黄茅瘴:象征着人生路途中的艰难险阻。
  • 白塔铭:象征着对先师的追念与敬仰。
  • 涧松青:自然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清新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法施堂”象征什么?

    • A. 个人的修行场所
    • B. 传授佛法的地方
    • C. 诗人的家
  2. “忘身直犯黄茅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 A. 畏惧
    • B. 无畏
    • C. 疑惑
  3. 诗的最后一句“遥知露滴涧松青”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描写
    • B. 对先师的思念
    • C. 对生活的感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可以将此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对佛法的追求与传承,后者则展现了豪情壮志与对自由的渴望,两个作品在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上都有所不同,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解读
  • 《苏辙文集》:收录苏辙的作品及其评论
  • 《中国文学史》: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系统梳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