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

时间: 2025-01-04 11:32:50

老聃厌世入流沙,飘荡如云不可遮。

弟子怜师将去国,关门望气载还家。

高台尚有传经处,画壁空留驾犊车。

一授遗书无复老,不知何苦服胡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聃厌世入流沙,
飘荡如云不可遮。
弟子怜师将去国,
关门望气载还家。
高台尚有传经处,
画壁空留驾犊车。
一授遗书无复老,
不知何苦服胡麻。

白话文翻译:

老子厌倦了世俗生活,投身于流沙之中,
像云一样飘荡,没有什么可以遮挡。
弟子们怜惜老师即将离开国家,
关上门,静静地望着天空,心中期盼他能够早日归家。
高台上依然有传授经典的地方,
画壁上只留下了驾车的印迹。
一旦传授了遗书就再也不会老去,
却不知道为何要苦苦地服用胡麻。

注释:

  • 老聃:指道家创始人老子,寓意深远的哲学家。
  • 流沙:象征不固定或危险的环境。
  • 弟子:指老子的门徒。
  • 关门望气:形象地描绘出弟子对师傅的思念与期盼。
  • 高台:指传授经典的地方。
  • 遗书:指道德经等传世之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臧隐,北宋著名诗人、词人,苏轼之弟,文才卓绝,仕途坎坷,善于诗文,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苏辙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和对老子的向往。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老子生活态度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不满以及对清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楼观》这首诗通过描写老子厌世的情怀,反映了诗人对道家哲学的追求与向往。诗中老子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多地承载着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思考。开篇便以“老聃厌世入流沙”引出老子不屑于世俗的情感,后面则通过弟子的视角,展现了对师长的深切怀念与敬仰,形成了对比,突显出老子与弟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诗歌的意象丰富,多层次地展示了老子的生活状态与思想境界。流沙和云的形象,展现了老子那种飘逸、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而高台和画壁则意味着传承与教化,暗示着道家思想的延续。整体上,诗歌在情感上充满了对老子的敬仰及对道家思想的深度认同,表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哲学追求,给读者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聃厌世入流沙:老子厌倦了尘世的喧嚣,选择隐居于流沙之中,寓意对世俗的逃避。
  2. 飘荡如云不可遮:他如云般自由自在,无法被世俗所束缚。
  3. 弟子怜师将去国:弟子对即将离开的老师感到怜惜。
  4. 关门望气载还家:关上门,望着天空,期待老师能够回到家乡。
  5. 高台尚有传经处:高台依然是传授经典的地方,象征着道德与智慧的源泉。
  6. 画壁空留驾犊车:画壁留存着过去的印记,暗示着传承与历史的延续。
  7. 一授遗书无复老:一旦传授了道理和经典,便无须再老去,表达了知识的永恒。
  8. 不知何苦服胡麻:反思为何要受苦于世俗的烦恼,渴望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飘荡如云”,将老子的状态与云相比较,表现其自由与洒脱。
  • 对仗:如“高台尚有传经处,画壁空留驾犊车”,字词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道家思想展开,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 流沙:象征不安定的生活状态,传达出对世俗的厌倦。
  • :代表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 高台:象征知识与智慧的传承。
  • 画壁:留下历史的痕迹,传承过去的教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老子厌倦了什么样的生活?
    A. 世俗生活
    B. 隐居生活
    C. 旅行生活

  2. 诗中弟子对老子的情感是?
    A. 恨
    B. 怜惜
    C. 忽视

  3. “流沙”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A. 安定
    B. 厌倦
    C. 希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老子的经典著作,探讨道家哲学。
  •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作品,表达隐逸情怀。

诗词对比
可以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二者均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王维更强调自然之美,而苏辙则更倾向于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苏辙诗文集》
  • 《道家思想与文化传承》
  • 《宋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