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感赋六首》
时间: 2025-01-04 08:21:20意思解释
羊城感赋六首
作者: 黄遵宪 〔清代〕
原文展示:
慷慨争挥壮士戈,洗兵竟欲挽天河。
苦烦父老通邛笮,难禁奸民教尉佗。
袄庙火焚氛更恶,鲛人珠尽泪犹多。
纷纷和战都非策,聚铁虽坚奈错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斗的豪情与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开头提到壮士们慷慨激昂地挥舞着武器,似乎在洗净战场,想要挽回天上的江河。对父老乡亲的苦恼与无奈,难以抵制奸诈的民众和教唆的官员。庙宇被火焚烧,烟雾弥漫,情况更为恶劣,鲛人所泪流尽的珍珠依旧多。最后,诗人感叹无论如何和战都不是良策,尽管聚集了坚硬的铁器,却也无济于事。
注释:
- 慷慨: 形容气概豪迈。
- 壮士戈: 指挥戈矛的壮士。
- 洗兵: 洗净战场,恢复和平的愿望。
- 邛笮: 古地名,指四川地区。
- 奸民教尉佗: 指奸诈的民众教唆军官。
- 袄庙: 指庙宇,通常与宗教有关。
- 鲛人: 传说中的海中人,常与珍珠相关。
- 聚铁: 聚集武器,象征战争准备。
- 奈错何: 形容无助的状态。
典故解析:
“挽天河”出自古代神话,象征重振河山的决心。“鲛人珠尽泪犹多”则暗示即使失去了珍贵的珠宝,悲伤与泪水依然存在,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与悲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遵宪,清代诗人,生于1848年,卒于1905年,曾任外交官,致力于维新变法,诗风豪放,常关心国家命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末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加剧,诗人感受到国家困境与民众苦难,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斗的渴望。
诗歌鉴赏:
《羊城感赋六首》展现了黄遵宪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诗中不仅有对壮士豪情的歌颂,也有对父老乡亲困境的同情,隐含着对社会动荡的强烈不满。诗的开头以“慷慨争挥壮士戈”引入,构建出一种激烈的战斗场面,似乎在号召人们奋勇向前。然而,随着诗意的发展,逐渐揭示出战争带来的苦痛与无奈,正如“袄庙火焚氛更恶”所描绘的悲惨场景。鲛人泪尽的意象,更是深化了情感的深度,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最后的“聚铁虽坚奈错何”则是对抗争无望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无力感。这首诗不仅是对战斗的呼唤,更是对和平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慷慨争挥壮士戈”:豪情壮志,士兵们挥舞武器,表现出勇气与决心。
- “洗兵竟欲挽天河”:象征希望恢复和平,挽救国家。
- “苦烦父老通邛笮”:对乡亲的苦痛感同身受,心系民众。
- “难禁奸民教尉佗”:面对奸诈的民众与腐败官员,感到无力。
- “袄庙火焚氛更恶”:社会动乱的结果,庙宇被焚,恶劣环境加重。
- “鲛人珠尽泪犹多”:即使失去宝贵的东西,悲伤依然存在。
- “纷纷和战都非策”:对和战的反思,认为不是解决之道。
- “聚铁虽坚奈错何”:武器虽坚固,面对困境却无能为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兵的武器比作希望与勇气。
- 拟人:鲛人泪流的描写使得情感更为鲜活。
- 对仗:如“洗兵”与“挽天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动乱中的艰难局势,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反映了时代的悲痛与诗人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壮士戈: 象征勇敢与斗志。
- 天河: 代表和平与理想的追求。
- 鲛人: 代表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悲哀。
- 火焚庙宇: 象征社会动荡与人心惶惶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慷慨争挥壮士戈”中的“慷慨”指什么?
A. 悲伤
B. 豪迈
C. 无奈 -
诗中提到的“鲛人”象征什么?
A. 权力
B. 美好与泪水
C. 战斗 -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悲伤与无奈
C. 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同样表达对国家的思考与忧虑。
- 《浪淘沙》:表现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对比:
- 与辛弃疾的《破阵子》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但黄遵宪更侧重于对民众苦难的描绘,而辛弃疾则展现了更为激昂的战斗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遵宪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