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後五日应物无诗岂年志俱壮未解伤秋耶以诗》

时间: 2025-01-19 13:49:19

伏尽暑犹壮,秋生凉故迟。

蝉吟接远响,萤烛度深枝。

岁半身仍健,年侵意自悲。

情知寇公子,不作感秋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伏尽暑犹壮,秋生凉故迟。
蝉吟接远响,萤烛度深枝。
岁半身仍健,年侵意自悲。
情知寇公子,不作感秋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夏天的暑气刚刚过去,虽然秋天来临了,但气温依然偏凉,显得来得迟缓。蝉鸣声和远处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萤火虫在深树枝间闪烁。尽管我这把年纪仍然健壮,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心情却逐渐悲伤。我知道像寇公子那样的人,不会写出触动秋天的诗篇。

注释:

  • 伏尽:形容夏天的炎热气候过去。
  • 秋生凉故迟:秋天的凉意虽然到来,但来的却很慢。
  • 蝉吟:蝉的鸣叫声,与“远响”相接。
  • 萤烛:指萤火虫,常用以形容夜晚的微光。
  • 岁半:指年纪已过半。
  • 寇公子:可能指代某位才子,寓意高雅、风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字仲明,号少山,宋代诗人,著有诗文,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寄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季,诗人在经历盛夏的余热后,感受到秋天的来临,心中生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情感的沉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头两句,通过对季节变化的细腻观察,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忱与对自然的敏感。诗人将夏秋的交替与自身的感受相结合,反映出一种对生命的复杂情绪。尤其是“岁半身仍健,年侵意自悲”,展现了诗人在身体健康的背后,心中却因岁月的侵蚀而感到愁苦的矛盾心态。最后,诗人提到“寇公子”,暗示对年轻才子不屑一顾,似乎在强调自己的心境与外界的疏离感。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既有自然之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伏尽暑犹壮:夏天的酷暑已经过去,但我依旧感到精神饱满。
    2. 秋生凉故迟:秋天的凉意虽然降临,却显得来得有些迟缓。
    3. 蝉吟接远响:蝉的鸣叫与远处的声音交织,形成了一种回响。
    4. 萤烛度深枝:夜晚的萤火虫在深树枝之间闪烁,照亮暗夜。
    5. 岁半身仍健:虽然经历了半生的岁月,身体依然健康。
    6. 年侵意自悲: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心中却不免感到悲伤。
    7. 情知寇公子:我知道像寇公子那样的人。
    8. 不作感秋词:他们不会写出感伤秋天的诗篇。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蝉吟接远响,萤烛度深枝”,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
    • 拟人:蝉与萤火虫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生命与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反映了对年轻才子风流的淡然与自省。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夏天的最后一声呐喊,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短暂。
  • 萤烛:象征着微弱而美丽的生命,映照出夜的宁静与孤寂。
  • :象征着成熟与衰落,带来思考与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伏尽暑犹壮”是什么意思?

    • A. 夏天还在
    • B. 夏天过去了,仍感精神饱满
    • C. 秋天已到
    • D. 身体虚弱
  2. 诗人提到“寇公子”,在文中代表什么?

    • A. 年轻的才子
    • B. 诗人自己
    • C. 自然的象征
    • D. 秋天的象征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秋夕》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师道的《秋後五日应物无诗》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涉及自然景观的描写,但李白更为豪放,陈师道则显得细腻而沉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陈师道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