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用台字韵一首》

时间: 2025-01-19 14:54:15

脱了荷衣事将台,羁留又见岭梅开。

诗因癸水辰山作,讼自雷州电县来。

架上书从人借读,墙边竹是俸移栽。

小窗睡起无情味,闲听饥禽啄砌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用台字韵一首
作者:刘克庄

脱了荷衣事将台,
羁留又见岭梅开。
诗因癸水辰山作,
讼自雷州电县来。
架上书从人借读,
墙边竹是俸移栽。
小窗睡起无情味,
闲听饥禽啄砌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我脱去荷衣,准备回到台上,
再次被羁留,看到山岭上的梅花绽放。
这首诗是因为癸水和辰山而作,
诉讼却是从雷州的电县传来的。
书架上的书是向别人借来的,
墙边的竹子是被移栽过来的。
在小窗旁睡醒,感到没有情趣,
闲来无事,只听饥饿的鸟儿啄食着石块上的苔藓。


注释

字词注释

  • 荷衣:指穿着荷叶做成的衣服,象征清凉、脱俗。
  • 羁留:被拘束、滞留。
  • 岭梅:山岭上的梅花,象征坚韧和希望。
  • 癸水辰山:指的是某种自然景象或特定地点。
  • :诉讼、争议。
  • 雷州电县:特定地名,可能与诗人生活经历有关。
  • :指薪俸,通常与职务有关。
  • 移栽:将植物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
  • 无情味:形容没有情趣、无聊。
  • 饥禽:饥饿的鸟。
  • 啄砌苔:啄食石头上的苔藓。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岭梅”与“羁留”的意象,可以看到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个人处境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德铨,号雪堂,宋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多元,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抒情。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被羁留的时期,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象的敏感与内心的孤独感。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寄托,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诗人内心的感受,展示了个人情感与外界环境的对比。开头的“脱了荷衣事将台”暗示了诗人对过去轻松愉快生活的怀念,然而“羁留又见岭梅开”则展现了他被现实束缚的无奈。梅花的盛开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顽强,在困境中仍然可以看到美好的事物。

接下来的“诗因癸水辰山作”表明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诗歌的创作与自然景象密切相关,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而“讼自雷州电县来”则表明了社会现实的压力,诉讼的纠纷让人无奈,暗示了诗人对社会的不满。

后半部分通过“架上书从人借读,墙边竹是俸移栽”反映了诗人生活的简陋与无奈,借书与移栽的意象,表现出他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最后两句“闲听饥禽啄砌苔”,通过描绘周围的自然声响,传达出一种静谧的孤独感,显示诗人内心的空虚和对自由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自然以及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回归自由状态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现实的无情。
  • 第二句:梅花的开放象征着希望,尽管身处羁留,诗人仍能感受到自然的美。
  • 第三句:说明诗作的灵感来源于自然,体现出诗人与环境的共鸣。
  • 第四句:诉讼的来源揭示了诗人面临的社会压力,对比了自然的宁静与社会的纷争。
  • 第五、六句:表现了诗人简陋的生活状态,缺乏对知识的拥有感。
  • 最后两句:通过自然的声音传达出内心的孤独与反思,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架上书从人借读,墙边竹是俸移栽”,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岭梅”、“饥禽”,利用自然元素来表达情感,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衣:象征着清凉与脱俗,代表诗人对自由与轻松的向往。
  • 岭梅:象征坚韧与希望,在困境中仍然能够绽放。
  • :代表知识的渴求,反映出诗人对文化的向往。
  • :象征坚韧与高洁,强调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 饥禽:象征孤独与无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荷衣”象征什么?
    A. 温暖
    B. 清凉与脱俗
    C. 繁华

  2. “羁留又见岭梅开”中“岭梅”象征什么?
    A. 绝望
    B. 希望与生命
    C. 平淡

  3. 诗人在生活中感到什么?
    A. 欢喜
    B. 无奈与孤独
    C. 忧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社会的思考。
  • 《登高》(王之涣):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本诗的比较:两首诗均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孤独,但前者更为直白,后者则通过自然意象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