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

时间: 2025-01-14 02:11:19

塔庙当年甲一方,千层金碧万缁郎。

开山佛已成胡鬼,住院僧犹说李王。

遗像有尘龛坏壁,断碑无首立斜阳。

惟应驻马坡头月,曾见金舆夜纳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凉寺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塔庙当年甲一方,千层金碧万缁郎。
开山佛已成胡鬼,住院僧犹说李王。
遗像有尘龛坏壁,断碑无首立斜阳。
惟应驻马坡头月,曾见金舆夜纳凉。


白话文翻译:

这座塔庙往昔在这里声名显赫,金碧辉煌的建筑层层叠叠,宛如万千美丽的少年。如今开山的佛像却已变成了胡鬼,住在这里的僧人仍在谈论李王的往事。遗留下来的佛像沾满了灰尘,龛边的墙壁也已破损,断碑孤零地立在斜阳之下。唯独在马坡的山头,月光仍在,曾经看见金色的车轿在夜晚乘凉。


注释:

  • 甲一方:指在某个地方非常有名,声望卓越。
  • 千层金碧万缁郎:形容寺庙金碧辉煌,装饰繁华,像无数年轻美丽的少年。
  • 开山佛:开山的佛像,指创立寺庙的重要佛像。
  • 胡鬼:与佛教相悖的鬼神,指佛教的信仰被外来文化所侵蚀。
  • 李王:指历史上著名的王朝或人物,可能暗指李唐王朝。
  • 遗像:残留下来的佛像。
  • 尘龛坏壁:形容佛龛上积满灰尘,墙壁破损。
  • 断碑无首:指碑文残缺不全,无首却依然屹立。
  • 驻马坡头月:指在坡头停马时的月亮,暗示静谧的夜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伯庸,号白云,南宋诗人,曾任官职,擅长诗词,尤其以古体诗闻名。他的作品常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局的忧虑,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婉约。

创作背景:

《清凉寺》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频仍、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清凉寺的描写,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反映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清凉寺》通过描写一座曾经辉煌的寺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与思考。开篇以“塔庙当年甲一方”引入,既强调了寺庙的盛况,也暗示了其如今的衰落。整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破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

诗中“千层金碧万缁郎”,通过华丽的意象描绘了寺庙的壮观景象,令人向往。然而,“开山佛已成胡鬼”则突显了对佛教信仰的淡漠与文化的冲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接下来的“遗像有尘龛坏壁”,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更是加强了这种惋惜感,佛像沾满灰尘,墙壁也已破损,象征着信仰的衰退和历史的遗忘。

最后两句“惟应驻马坡头月,曾见金舆夜纳凉”,一方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是对往昔繁华的追忆。虽然现实已无金舆,但月色依然清明,给人以一丝慰藉。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叹息,也有对未来的思索,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塔庙当年甲一方:昔日的寺庙声名显赫。
  2. 千层金碧万缁郎:寺庙的金碧辉煌如同众多美少年般夺目。
  3. 开山佛已成胡鬼:曾经的佛像现已沦为外来文化的象征。
  4. 住院僧犹说李王:僧人仍在谈论昔日的王朝。
  5. 遗像有尘龛坏壁:残存的佛像沾满灰尘,龛壁破损不堪。
  6. 断碑无首立斜阳:残缺的碑立在夕阳下,孤独而无奈。
  7. 惟应驻马坡头月:唯独在马坡头,月光静谧。
  8. 曾见金舆夜纳凉:曾经看见金舆在夜间乘凉的景象。

修辞手法:

  • 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时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比喻:将寺庙比作“千层金碧”,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描述“住院僧犹说李王”赋予僧人以人的情感与记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清凉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逝去辉煌的惋惜,揭示了时光流逝与文化变迁的无情。诗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塔庙:象征信仰与文化。
  • 金碧:代表繁华与美好。
  • 胡鬼:外来文化的侵蚀。
  • :宁静与思考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清凉寺》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刘克庄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开山佛”指的是什么?

    • A. 新建立的寺庙
    • B. 曾经的佛像
    • C. 外来文化
    • D. 古老的碑刻
  3. “惟应驻马坡头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怀旧
    • B. 愤怒
    • C. 欢乐
    • D. 悲伤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送别》: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清凉寺》都涉及到对往昔的回忆,但前者更多的是对家乡的思念,而后者则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