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叔校书简南归》
时间: 2025-01-19 20:08: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从叔校书简南归
作者: 孟郊 〔唐代〕
长安别离道,宛在东城隅。
寒草根未死,愁人心已枯。
促促水上景,遥遥天际途。
生随昏晓中,皆被日月驱。
北骑达山岳,南帆指江湖。
高踪一超越,千里在须臾。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长安的离别之路上,仿佛就在东城的角落。
那寒冷的草根尚未枯萎,愁苦的人心却早已枯竭。
水面上的景色急促而美丽,远方的天际道路漫漫。
生命在昏晓之间流转,皆被日月驱使。
北方骑马的行者抵达高山,南方的船帆指向江湖。
高远的踪迹一旦超越,千里之路就在瞬息之间。
注释:
字词注释:
- 长安:唐代的都城,象征繁华与离别。
- 东城隅:指长安城的东边,强调离别的地点。
- 寒草:指冬天的草,象征生命的坚韧。
- 促促:形容水面景色变幻迅速。
- 遥遥:形容距离遥远。
- 高踪:指高远的足迹或成就。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描写长安的离别与愁苦,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情怀和对归属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河南汝阳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情感真挚的诗风闻名。他的诗常常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孟郊与从叔分别之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离别之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唐代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期,士人常常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此诗表现了浓厚的离愁别绪,开头几句便设定了离别的背景,"长安别离道,宛在东城隅"通过描绘长安的东城,展现了离别的痛苦与不舍。接下来的“寒草根未死,愁人心已枯”则通过对比,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人心的凋零,愁苦的心情在这句中得到了升华。
“促促水上景,遥遥天际途”描绘了水面上景色的迅速变化,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流逝,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后面的“生随昏晓中,皆被日月驱”则更进一步,指出人生在时间的流逝中无可奈何,所有的经历都在日月的推动下进行,带有一种宿命的无奈感。
最后的两句“北骑达山岳,南帆指江湖”描绘了不同方向的归宿,而“高踪一超越,千里在须臾”则展现了人对理想和追求的向往,尽管离别带来痛苦,但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充满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安别离道,宛在东城隅。
描述离别的地点,东城角落仿佛是离别的起点,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寒草根未死,愁人心已枯。
寒草依然坚韧,象征生命的延续;而愁苦的人心却已枯竭,突显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
促促水上景,遥遥天际途。
水面景色急促,暗示时间的流逝;远方的天际则代表着人生的旅途。 -
生随昏晓中,皆被日月驱。
生命在晨昏之间流转,不可逆转,强调时间的无情。 -
北骑达山岳,南帆指江湖。
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归宿与追求,北方的高山与南方的江湖。 -
高踪一超越,千里在须臾。
传达了追求理想的决心,虽然千里之路看似遥远,但在心中却是瞬息之间。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寒草根未死,愁人心已枯”,自然与人情的对比。
- 意象:如“水上景”、“天际途”等,构建出诗的意境。
- 比喻:将人生比作旅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描绘与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展现了人在面对离别时的无奈和追求理想中的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与离别。
- 寒草:象征坚韧与生命。
- 水上景:象征时间流逝的无情。
- 北骑、南帆: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生追求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长安别离道”中的“长安”指的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
“寒草根未死,愁人心已枯”反映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愁苦
c) 兴奋 -
诗中提到的“北骑达山岳,南帆指江湖”意味着什么? a) 旅行
b) 离别的方向
c) 生活的选择
答案:
- b) 唐代
- b) 愁苦
- c) 生活的选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 王之涣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孟郊与王之涣的离别诗:两者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孟郊更偏向于哲理思考,而王之涣则更直接抒发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唐代文学史》
通过对《送从叔校书简南归》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