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中道小疾见寄》
时间: 2025-01-04 08:04: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诗名: 答中道小疾见寄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嵇康性弥懒,曾不废养生。
子姑当妙年,何乃劳其精。
老聃有至论,身孰亲于名。
诗本道情性,不须大厥声。
方闻理平淡,昏晓在渊明。
寝欲来于梦,食欲来于羹。
渊明傥有灵,为子气不平。
其人实傲佚,不喜子缠萦。
吾今敢告子,幸愿少适情。
时能与子饮,莫惜倒瓶罂。
白话文翻译
嵇康的性情本来就懒惰,养生之道他从未放弃。
你正值青春年华,为何要劳神费心?
老子有深刻的论述,哪个身体比名声更亲近?
诗歌本源于真实的情性,不必声张得太大。
我听说道理其实是很平淡的,日出日落在陶渊明那里。
想要入梦是因为想睡觉,想要吃东西是因为有美味。
如果陶渊明有灵魂,看到你如此不平,
他只会觉得自己真傲慢自在,不愿被你纠缠。
我现在敢告诉你,希望你少一些情绪上的烦恼。
有时能和你一起喝酒,不要吝啬倒酒的瓶罐。
注释
字词注释:
- 弥懒: 越加懒惰。
- 妙年: 美好的年纪,形容年轻。
- 劳其精: 费尽心力。
- 至论: 深刻的道理。
- 身孰亲于名: 身体和名声,哪一个更亲近。
- 道情性: 诗歌的本质在于表达真实的情感。
- 昏晓: 日出日落。
- 羹: 热汤,指美食。
- 傲佚: 傲然自得,逍遥自在。
- 缠萦: 纠缠不清。
- 适情: 适度表达情感。
典故解析:
- 嵇康: 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和音乐家,以养生哲学著称。
- 老聃: 指老子,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强调自然与真实。
- 陶渊明: 晋代诗人,以田园诗闻名,主张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其诗风格多为清新自然,重视情感的真实表达。梅尧臣的作品常反映其个人生活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梅尧臣对朋友的回应,表达对生活态度的思考。诗中提到的隐士哲学和对名利的淡漠,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梅尧臣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生活哲学。诗中通过对嵇康、老子和陶渊明的引用,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淡薄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前两句通过嵇康的懒惰引出养生的主题,表明作者认为年轻人不应过于劳累,反而要珍惜身体与内心的和谐。
接下来,诗人借助老子的论述,提出了“身孰亲于名”的哲学思考,强调身体的健康和内心的宁静更为重要。诗中提到的“诗本道情性”,更是明确了诗歌的本质在于真实的情感表达,而不是外在的声张。
整首诗在意象上平淡而深邃,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细节,如“梦”与“羹”,传达了生活的真实与平凡。最后,作者以“时能与子饮”结束,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满足,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温暖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嵇康性弥懒: 引用嵇康,说明他性情懒惰。
- 曾不废养生: 虽然懒惰,但仍然注重养生。
- 子姑当妙年: 对年轻人的劝诫。
- 何乃劳其精: 询问为何要过度消耗精力。
- 老聃有至论: 提到老子的深刻见解。
- 身孰亲于名: 提出身体与名声的关系。
- 诗本道情性: 诗歌应表达真实情感。
- 不须大厥声: 不必过于张扬。
- 方闻理平淡: 理论其实很简单。
- 昏晓在渊明: 引用陶渊明的生活哲学。
- 寝欲来于梦: 睡眠是自然的需要。
- 食欲来于羹: 吃饭是生活的享受。
- 渊明傥有灵: 如果陶渊明在世,看到这样的情况。
- 其人实傲佚: 形容陶渊明的洒脱。
- 不喜子缠萦: 不愿被烦扰。
- 吾今敢告子: 诗人向朋友发声。
- 幸愿少适情: 希望朋友少一些情绪上的烦恼。
- 时能与子饮: 表达与朋友共饮的愿望。
- 莫惜倒瓶罂: 不必吝啬于酒。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身”和“名”的对比,深化了对生活的思考。
- 拟人: 将陶渊明赋予灵魂,增加了情感的厚度。
- 对仗: 诗句整齐,形成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强调身体与内心的平衡,倡导淡泊名利,追求真实情感与友情,传达出一份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养生: 健康的生活方式。
- 名声: 对外在成就的追求。
- 梦: 人的内心渴望与追求。
- 羹: 生活中的美好享受。
- 饮酒: 友情与共享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老聃”是指谁?
A. 嵇康
B. 陶渊明
C. 老子
D. 梅尧臣 -
诗中提到“子姑当妙年”是指什么?
A. 中年
B. 青春年华
C. 老年
D. 幼年 -
“诗本道情性”是什么意思?
A. 诗歌应表达真实情感
B. 诗歌应注重形式
C. 诗歌无关情感
D. 诗歌要热闹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鹿柴》: 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陶渊明的作品都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但梅尧臣更注重对朋友的劝诫与生活哲学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注重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文集》
- 《陶渊明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