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吴长文舍人即事见寄》

时间: 2025-01-04 07:44:02

莫问春风有後先,但逢佳处去扬鞭。

桃花桐远迷应久,杏树坛荒迹自传。

放与晓寒能几许,即看芳意不多偏。

古来闲气争强弱,谩费黄金抛楚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和吴长文舍人即事见寄
作者:梅尧臣

莫问春风有后先,但逢佳处去扬鞭。
桃花桐远迷应久,杏树坛荒迹自传。
放与晓寒能几许,即看芳意不多偏。
古来闲气争强弱,谩费黄金抛楚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不要去问春风何时吹来,只要在美好的时光中尽情驰骋。桃花和桐树虽远,但它们的美好便值得等待;杏树在坛边荒芜,留下的痕迹自会传颂。放任与清晨寒气有什么关系呢?看那花的芳香不多偏向于某一方。自古以来,闲适的气息总是有强有弱,何必浪费黄金去争夺楚国的权利呢?


注释

  • 莫问:不要询问。
  • 佳处:美好的地方。
  • 扬鞭:骑马时用鞭子驱马,象征着自由和放纵。
  • 桃花桐:桃花和桐树,代表春天的美景。
  • 迷应久:迷恋的时光应该很久。
  • 杏树坛:杏树在坛边,象征着荒凉。
  • 芳意:花香的意境。
  • 闲气:闲适的气息。
  • 谩费:无谓地消耗。
  • 黄金:象征财富。
  • 楚权:指楚国的权力。

典故解析

“古来闲气争强弱”可以理解为自古以来,人们在闲适与竞争之间的冲突。这里反映了诗人对权力与财富的冷淡态度,强调了生活的享受远比名利更重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梅溪,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描绘田园风光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和吴长文的交往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洒脱态度和对自然美的向往。诗中流露出对世俗争斗的无奈与淡然,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权力的反思。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次韵和吴长文舍人即事见寄》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清晰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追求。诗的开头以“莫问春风有后先”启示人们应当珍惜当下,不必执着于时间的先后。接着,诗人描绘了桃花和桐树的美景,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在第二联中,诗人提到“杏树坛荒迹自传”,通过杏树的荒凉,暗示了时间对美好事物的侵蚀,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即使在寒冷的清晨,也要看到花香的美好,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乐观。

诗的最后两句则揭示了诗人对权力和财富的看法,认为无意义的争斗只是在浪费黄金,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现实的反思。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梅尧臣深邃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莫问春风有后先:不必去追问春风何时来临,强调当下的重要性。
  2. 但逢佳处去扬鞭:在美好的地方尽情享受,象征着自由。
  3. 桃花桐远迷应久: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即使远离也值得。
  4. 杏树坛荒迹自传:杏树的荒凉状态,象征时间的无情和记忆的留存。
  5. 放与晓寒能几许:在晨寒中,情感的释放又能有多少呢?
  6. 即看芳意不多偏:花的香气并不偏向某一方,象征着自然的公平。
  7. 古来闲气争强弱:反映出人们在闲适与竞争之间的矛盾。
  8. 谩费黄金抛楚权:奢侈的争斗只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风比作时间的象征,强调珍惜当下。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自然意象(桃花、杏树等)来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世俗权力的无奈,强调了心灵的宁静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人通过简单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反映出他对人生态度的独特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桃花: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杏树:象征着生命的变迁与记忆的延续。
  • 寒气:暗示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
  • 黄金:象征财富与权力,传达出对物质的淡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莫问春风有后先”意指什么? A. 追求时间的顺序
    B. 珍惜当下的美好
    C. 询问春天的到来
    D. 期待未来的变化

  2. 诗人认为对待权力和财富应持什么态度? A. 争夺和渴望
    B. 冷漠和消极
    C. 理性和淡然
    D. 狂热和追逐

  3. “杏树坛荒迹自传”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B.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C. 对生命的叹息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山中问答》 - 王维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但更注重于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复苏。两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相似,但情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解读:梅尧臣的诗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对竞争的反思,而韩愈则更加强调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