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次藓花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秋雨日霏霏,碧花生叠叠。
水边有神女,妆去遗翠靥。
岸侧小家妇,不知所宜惬。
未得未还人,自将浑面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绵绵的日子,碧绿的花朵层层叠叠生长在水边。水边似乎有位神女,妆容已去,留下的只有她那翠绿色的面颊。岸边的小家妇人,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快乐。未归的爱人尚未归来,她只好用自己的脸庞去贴近那相思的情感。
注释:
- 霏霏:细雨纷纷的样子。
- 叠叠:层层叠叠,形容花朵繁茂。
- 神女:指美丽的女子,暗示神秘和优雅。
- 妆去:化妆已去,形容自然的美。
- 翠靥:指如翠色的脸颊,形容女子的美丽。
- 小家妇:指普通的家庭妇女,代表平凡生活。
- 所宜惬:合适的、让人满意的状态。
- 未得未还人:未能得到或未能归来的爱人,表达思念之情。
- 浑面帖:用自己的面庞去贴近那种情感,形容思念的深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白华,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间情感,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的秋雨季节,正值诗人情感丰富、思绪纷飞之时。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表达了对爱人思念的情感,反映出社会生活中的平凡与真实。
诗歌鉴赏:
《水次藓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日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暗含了对情感的深切思考。首句“秋雨日霏霏”即刻带出一种清新而略显忧郁的氛围,雨水的细腻和秋天的寂静交织,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接下来的“碧花生叠叠”描绘了水边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似乎在提醒人们注意生活中的美好。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情感的基调逐渐转向,水边的“神女”虽美丽却因“妆去遗翠靥”而显得有些孤寂,暗示了美丽背后可能的失落和无奈。
诗中的“岸侧小家妇”则代表了普通人的生活,她似乎对生活的满足与快乐感到一无所知,反映出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迷茫与无奈。最后一句“未得未还人,自将浑面帖”,更是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归的爱人让人感到无尽的惆怅,诗人以“浑面帖”表达了那种深切的情感寄托,既是对爱人的渴望,也是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融合了深刻的情感,展现出梅尧臣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态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雨日霏霏”:描写秋天的细雨,营造出一种清凉的氛围。
- “碧花生叠叠”:水边的花朵繁茂,寓意生活的美好。
- “水边有神女”:引入美丽的女子形象,体现出诗人对美的向往。
- “妆去遗翠靥”:美丽的女子失去了妆容,折射出一种内心的孤独。
- “岸侧小家妇”:转向平凡的家庭妇女,表现出生活的另一面。
- “不知所宜惬”:反映出对生活的迷茫与无奈。
- “未得未还人”:思念未归的爱人,情感愈发深切。
- “自将浑面帖”:以自我情感寄托对爱人的思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神女,强调其美丽与神秘。
- 拟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赋予生命,使之具有情感。
- 对仗:如“未得未还人,自将浑面帖”,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雨中的水边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与对生活的深切思考,同时也传达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感慨,反映出人们在生活中常有的孤独和无奈。
意象分析:
- 秋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感情的细腻。
- 碧花:象征美好与生机,代表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 神女:代表理想中的美丽与梦幻。
- 小家妇:象征普通人的生活,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貌。
- 未还人:象征思念与渴望,传达出深切的人际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秋雨日霏霏”中的“霏霏”指的是什么? A. 大雨
B. 小雨
C. 雪
D. 风 -
“水边有神女”中的“神女”指的是什么? A. 神秘的女子
B. 仙女
C. 普通女子
D. 丑女 -
诗中提到的小家妇代表什么? A. 退休的老人
B. 平凡的家庭妇女
C. 贵族
D. 学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水次藓花》与《静夜思》:两者均涉及对亲人的思念,但前者着重于自然景物与人情的结合,后者则以月夜为背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