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华江南安抚》
时间: 2025-01-19 13:38: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韩侯出持节,志在抚黔黎。
县官负弩迎,刺史跃马随。
千里宣德泽,煦如春风驰。
寒潮不起浪,怗怗威冯夷。
借问何致耳,试听将所为。
立车呼父老,劳以哀矜词。
我从大明宫,天子亲谕之。
忧汝岁屡凶,吏不恤汝疲。
已输又索籴,囷橐无孑遗。
此非陛下意,恐使汝辈疑。
疾苦汝告我,不惮为汝治。
父老必喜拜,如馁得饲麋。
我称此大是,一一无不宜。
南方二十州,欢声无幼耆。
壶浆拥大道,妇女闯短篱。
行闻江汉间,复有宣王诗。
白话文翻译:
韩侯出任使节,志在安抚当地百姓。
县官负着弩箭迎接,刺史骑马紧随其后。
千里间宣扬德泽,如春风般温暖。
寒潮不再掀起波浪,安静得令人安心。
想问你们的困境,来听听你们的诉说。
我在车前呼唤父老,恳切地说着同情的话。
我是从大明宫而来,天子亲自指示我。
担忧你们年年遭遇灾荒,官吏不关心你们的辛劳。
已经缴纳了税收,又再索取粮食,仓库里没有一粒剩余。
这不是陛下的本意,恐怕让你们产生疑虑。
你们的疾苦告诉我,我愿意为你们解决。
父老们必定会高兴地拜谢,像饥饿的鹿得到了食物。
我认为这都是大好的事情,所有的措施都恰当。
南方的二十个州,欢声笑语没有老幼之分。
壶浆满溢在大道上,妇女们在短篱外嬉戏。
在江汉之间,听到又有宣王的诗篇。
注释:
- 韩侯:指韩子华,所代表的地方官员。
- 持节:持有朝廷的命令,担任使节。
- 黔黎:指贵州一带的百姓。
- 县官:地方的官员。
- 刺史:负责一个地区的官员。
- 宣德泽:指传播德政的恩泽。
- 寒潮不起浪:比喻安定的局势。
- 疾苦汝告我:希望百姓能够诉说他们的苦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白石,宋代著名的诗人,擅长诗歌和散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关注民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借韩子华出任使节之际,表达对地方百姓的关怀以及朝廷对民众安抚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示了梅尧臣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与对官民关系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韩侯的出行和安抚政策,反映出地方官员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开头部分,诗人通过韩侯的出城,营造出一种对地方民众的关心和责任感。接着,通过描绘县官和刺史的迎接,表现出官员的责任与义务。随后,诗中提到的“寒潮不起浪”传达了安定的局势,而“疾苦汝告我”则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诗的最后部分描绘了南方的欢声笑语,展现了民生的安宁与希望。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政治诗,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社会动荡时期对民众安抚的关切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韩侯出持节:韩侯作为使节出发,象征着朝廷对地方的重视。
- 志在抚黔黎:表明韩侯的目标是安抚贵州的百姓,显示出他的责任感。
- 县官负弩迎:县官迎接时背着弩,暗示着对安全的重视。
- 刺史跃马随:刺史紧随其后,表明地方官员的团结。
- 千里宣德泽:形容韩侯的德政将覆盖千里,影响深远。
- 寒潮不起浪:比喻社会安定,无风浪。
- 疾苦汝告我:鼓励百姓诉说苦难,显示出诗人的关怀。
- 父老必喜拜:表达地方百姓对政策的欢迎与感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潮不起浪”,用自然现象比喻社会安定。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立车呼父老,劳以哀矜词”。
- 拟人:将“德泽”拟人化,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对民生的关切,强调了政府官员在安抚民众、促进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关注。
意象分析:
- 韩侯:象征着朝廷的力量与责任。
- 县官:代表地方治理的力量。
- 春风:象征温暖与希望。
- 寒潮:暗示社会动荡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侯的目标是什么?
- A. 执法
- B. 抚黔黎
- C. 旅行
- D. 开会
-
诗中提到的“寒潮不起浪”意指什么?
- A. 社会动荡
- B. 和平安定
- C. 自然灾害
- D. 民众困苦
-
诗中提到的“父老必喜拜”表达了什么?
- A. 对政府的不满
- B. 对新政策的欢迎
- C. 对官员的恐惧
- D. 对未来的担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关注民生,但更侧重于战争带来的苦难。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虽主题不同,但同样体现了对自然与人情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梅尧臣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适合深入学习。
- 《梅尧臣集》:包含梅尧臣的诗文及解读,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