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従叔母杨氏挽词》

时间: 2025-01-19 17:54:59

老人凋丧悲宗党,寒月凄凉葬旧林。

白发已知邻里暮,伤怀难尽子孙心。

几年赠命涵幽壤,当有铭文记德音。

千里缄词托哀恨,呜呜引者涕中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従叔母杨氏挽词 苏洵 〔宋代〕

老人凋丧悲宗党,寒月凄凉葬旧林。 白发已知邻里暮,伤怀难尽子孙心。 几年赠命涵幽壤,当有铭文记德音。 千里缄词托哀恨,呜呜引者涕中吟。

白话文翻译:

老人逝去,宗族悲痛,寒月下,在古老的林地举行葬礼。 白发昭示着邻里的暮年,悲伤难以抚慰子孙的心灵。 多年来的恩赐深埋于幽暗的土地,应当有铭文记载她的美德。 千里之外,封存的词句寄托着哀思,呜咽声中,泪水中的吟唱。

注释:

  • 凋丧:指人去世。
  • 宗党:宗族。
  • 旧林:指古老的林地,这里指墓地。
  • 涵幽壤:深埋于地下。
  • 铭文:刻在墓碑上的文字,用以纪念。
  • 缄词:封存的词句,指挽词。
  • 呜呜引者:指哭泣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尤其擅长议论,其诗作亦有特色,情感深沉,语言凝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洵为其従叔母杨氏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和对家族的悲痛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挽词深情地表达了对従叔母杨氏的哀悼之情。诗中,“老人凋丧悲宗党”一句,直接点出了家族因长辈逝去而感到的悲痛。“寒月凄凉葬旧林”则通过凄凉的景象,加深了挽词的哀伤氛围。后两句“白发已知邻里暮,伤怀难尽子孙心”,既表达了作者对邻里老去的感慨,也体现了子孙对长辈逝去的无尽伤怀。结尾的“千里缄词托哀恨,呜呜引者涕中吟”,则通过远距离的哀思传递和哭泣声中的吟唱,将挽词的情感推向高潮。

诗词解析:

  • 首句“老人凋丧悲宗党”,直接表达了因长辈逝去而引起的家族悲痛。
  • 次句“寒月凄凉葬旧林”,通过凄凉的自然景象,增强了挽词的哀伤氛围。
  • 第三句“白发已知邻里暮”,用白发的意象暗示了邻里的老去。
  • 第四句“伤怀难尽子孙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深切哀伤。
  • 第五句“几年赠命涵幽壤”,暗示了逝者生前的恩赐和美德。
  • 第六句“当有铭文记德音”,表达了希望逝者的美德能被后人铭记。
  • 结尾两句“千里缄词托哀恨,呜呜引者涕中吟”,通过远距离的哀思传递和哭泣声中的吟唱,将挽词的情感推向高潮。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寒月凄凉葬旧林”中的“凄凉”赋予了寒月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老人凋丧悲宗党,寒月凄凉葬旧林”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逝去长辈的深切哀悼和对家族悲痛的表达。通过凄凉的自然景象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逝者的怀念和对家族情感的重视。

意象分析:

  • 寒月:象征凄凉和哀伤。
  • 旧林:象征墓地和逝者的安息之地。
  • 白发:象征老去和生命的终结。
  • 幽壤:象征逝者的安息之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苏轼 B. 苏洵 C. 苏辙 答案:B

  2. 诗中的“旧林”指的是什么? A. 古老的林地 B. 墓地 C. 家乡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铭文”是什么意思? A. 刻在墓碑上的文字 B. 书信 C. 诗歌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是一首表达哀悼之情的词作,可以与苏洵的这首挽词进行比较。

诗词对比: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苏洵的这首挽词在表达哀悼之情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加抒情,而苏洵的诗作则更加凝练和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洵集》
  • 《宋诗选注》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