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
时间: 2025-01-04 07:36: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移花
作者: 苏辙 〔宋代〕
种花南堂南,堂毁花亦瘁。
理畦西轩西,花好未忍弃。
殷勤沷陈草,秋雨流入地。
移根傅生土,指日春风至。
花来本陈洛,盈尺不为异。
力求禾叶枝,更与一溉水。
人功诚已尽,天巧行可致。
我老百不为,爱此养花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花园中花草的细心照料和对自然界的尊重。诗的开头提到在南堂种花,虽然堂屋破败,花也随之凋零,但他依然不忍心舍弃这些美丽的花朵。接着,诗人描绘了他在西轩精心打理花圃的情景,虽然花儿盛开得让人心动,但他仍不愿轻易放弃。即使秋雨淅沥,滋润了大地,他也在努力将花根移植到更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中,期待着春风的到来。这里的“花来本陈洛”指的是花虽生长于陈洛之地,但它的盛开并不因环境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诗人强调了人们的努力与自然的结合,最终只求得到更好的生长环境。尽管人力所能已尽,但自然的巧妙运作依然在发挥作用。诗的最后,诗人表明自己虽已年老,却依旧热爱这份花草养护的智慧。
注释
- 南堂:南边的厅堂,古代住宅的一个部分。
- 殷勤:形容热情细心的样子。
- 傅生土:将植物的根移植到适合的土壤中。
- 盈尺不为异:虽然生长在不同的地方,但花儿的美丽并没有改变。
- 禾叶枝:指禾类植物的叶子和枝条。
- 天巧:自然的巧妙安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涧庐,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在文学、政治、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移花》创作于宋代,正值一个重视文人风采和自然的时代。诗人通过描写种花的细致过程,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诗歌鉴赏
《移花》是一首以种花为主题的诗,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花卉种植,实则深藏着作者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诗中,苏辙通过对花草的细心照料,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尊重。这种对花的执着,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在诗的开头,苏辙提到南堂的破败与花儿的凋零,暗示着即使环境的变化,生命依旧值得珍惜。接着,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自己在西轩打理花圃的情景,显示出他对花儿的深情厚谊。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感受,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诗中的“移根傅生土”意象尤为生动,它不仅是对植物生长的关注,更是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以期获得自然的回馈。这种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哲学思考。
最后一句“我老百不为,爱此养花智”表明了诗人尽管已年迈,仍然愿意追求心灵的平静与美的体验,彰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境界。这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与思考,使其成为一首不容忽视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种花南堂南,堂毁花亦瘁。
种植花朵于南边的堂屋,虽然堂屋已然破败,花儿也随之枯萎。 -
理畦西轩西,花好未忍弃。
在西边的轩廊里精心打理花圃,尽管花儿盛开得美丽,却无法轻易舍弃。 -
殷勤沷陈草,秋雨流入地。
热情地浇灌着陈旧的草地,秋雨渐渐滋润了大地。 -
移根傅生土,指日春风至。
将花的根部移植到适合生长的土壤中,期待春风的到来。 -
花来本陈洛,盈尺不为异。
这些花本是生长在陈洛之地,虽有不同的环境,但花的美丽并未改变。 -
力求禾叶枝,更与一霑水。
竭尽全力去呵护禾类植物的叶枝,努力给予它们更多的水分。 -
人功诚已尽,天巧行可致。
人的努力已然尽力,然而自然的巧妙安排依然会得以实现。 -
我老百不为,爱此养花智。
我虽然年老,但仍对这种养花的智慧充满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种花的过程比作对生活的态度,寓意深远。
- 拟人:花朵被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通过细致的描绘,苏辙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了努力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与生命,代表着希望与追求。
- 南堂:象征家庭与生活的环境。
- 秋雨:代表滋润与变化,暗示生命的循环。
- 春风: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苏轼
- B. 苏辙
-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移根傅生土”指的是什么?
- A. 种花
- B. 移植植物
- C. 打理花圃
-
诗的主题主要在于?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战争的反思
- C. 对政治的思考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春晓》:孟浩然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主题与《移花》相近。
《静夜思》:李白的诗歌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思乡之情,尽管主题不同,但同样蕴含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精华解读》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