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昭叙供备燕别湖亭》
时间: 2025-01-14 05:56: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李昭叙供备燕别湖亭
苏辙
池亭雨过一番凉,
云髻罗裙客两旁。
不觉行人离恨远,
贪看积水照筵光。
满堂樽俎欢方剧,
极目江湖意自长。
归去伊川潇洒地,
不须遗念属清湘。
白话文翻译:
雨过之后,池塘和亭子显得格外凉爽,
云鬓的女子与华丽的裙子在两旁伫立。
不知不觉中,行人已在离别的愁绪中渐行渐远,
我却贪婪地凝视着水面,映照出筵席的光彩。
满堂的酒樽与美食让欢声笑语正浓,
极目远望,江湖的意境愈加悠长。
归去后,在伊川那潇洒的地方,
不必再去怀念那清湘的水乡。
注释:
- 池亭:指水池和亭子,营造出一种优雅的环境。
- 云髻:指女子的发髻,形容女子的秀丽。
- 罗裙:轻盈的裙子,象征女性的柔美。
- 离恨:离别的愁苦。
- 积水:指池水,能够反射光影。
- 樽俎:酒杯和菜肴,表示宴席的丰盛。
- 极目:远望,尽情地眺望。
- 伊川:指伊水,是古代的一个著名水域,象征着自由的生活。
典故解析:
“清湘”指的是湘江,常被文人用来象征美好而清澈的水乡,是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代表着思乡情怀和美好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庐陵山人,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在诗词创作上继承了唐诗的韵味,擅长抒情和描写自然,作品多展现出淡雅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一次与友人聚会别离时写的,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诗的创作背景是宋代社会的文人聚会文化,常常以宴饮为题材,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辙的《次韵李昭叙供备燕别湖亭》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了一幅雨后清新的湖亭画面。这首诗的开篇以“池亭雨过一番凉”引入,瞬间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清爽宜人的气息,雨水的洗涤让自然更加明丽。接着,诗人描绘了亭旁的女子,云髻罗裙的形象,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与梦幻的色彩。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离别的感慨:“不觉行人离恨远”,在欢聚之后,离愁的情绪悄然袭来,令人触动。这种离恨不仅仅是对朋友的告别,更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不确定的惆怅。诗中的“贪看积水照筵光”一句,表现出诗人对眼前景象的沉醉,他在美景与美酒之间,似乎忘却了即将到来的别离。
最后两句“归去伊川潇洒地,不须遗念属清湘”,则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洒脱,即使对清湘的美好有所怀念,但他更希望在伊川这样自由自在的地方生活,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整首诗在轻快的笔调中流露出深邃的情感,彰显了诗人对友谊、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池亭雨过一番凉:雨后,池塘和亭子显得格外清凉,渲染出宁静的环境。
- 云髻罗裙客两旁:描绘亭边的女子,形象鲜明,展现出美丽的景象。
- 不觉行人离恨远:行人离别的愁苦逐渐加深,体现出感伤的情绪。
- 贪看积水照筵光:诗人沉醉于眼前的美景,不愿意离去。
- 满堂樽俎欢方剧:宴席上的欢声笑语,表现出聚会的热闹气氛。
- 极目江湖意自长:远眺江湖,感受到一种悠远的意境,诗人心中充满向往。
- 归去伊川潇洒地:归去后,向往在伊川过自由洒脱的生活。
- 不须遗念属清湘:不必再怀念湘江的水乡,表达对未来的洒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美丽的女子比作云髻与罗裙,生动形象。
- 拟人:池水在诗中似乎有了生命,能照见筵席的光彩。
- 对仗:诗中多处展现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谊的眷恋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美景和欢聚时光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由、洒脱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池亭:象征安静与宁和的环境。
- 云髻罗裙:代表女性的美丽与优雅。
- 积水:反映出瞬息万变的自然之美。
- 樽俎:宴席的丰盛,象征友谊的珍贵。
- 江湖:代表自由与广阔的胸怀。
- 伊川:象征一个理想的生活归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云髻”指的是什么? A. 男子的发型
B. 女子的发髻
C. 风景
D. 水面 -
“不须遗念属清湘”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清湘水乡的怀念
C. 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D. 对宴席的留恋 -
诗中提到的“满堂樽俎”描述了什么场景? A. 离别的愁苦
B. 宴席的热闹
C. 自然的宁静
D. 旅行的疲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苏辙的这首诗在情感上都有对友谊和美好时光的留恋,但苏轼更多地表达了历史的沉思,而苏辙则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和生活的向往。两者都展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文赏析》
- 《苏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