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颜复国博》

时间: 2025-01-19 19:16:41

岁晚河水留画船,一轩修竹喜萧然。

诗词温厚新成格,道论精微近入禅。

病后不胜清醑酽,别时仍得旧书传。

欲成《古史》须咨考,陋巷何因接尺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岁晚河水留画船,一轩修竹喜萧然。
诗词温厚新成格,道论精微近入禅。
病后不胜清醑酽,别时仍得旧书传。
欲成古史须咨考,陋巷何因接尺椽。

白话文翻译

年末时分,河水依旧停留着画船,一间竹屋里,修竹摇曳,令人感到宁静舒适。诗歌的格调温厚而新颖,论道的内容精微,似乎已接近禅宗的境界。生病后,饮酒的兴致变得淡薄,离别时仍能收到旧友的书信传递。想要成就古今史书,必须多加考证,然而这陋巷为何能与高楼大厦相接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岁晚:年末,指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
  • 河水留画船:河水静静地停留着画船,形容宁静的水面和美丽的画船。
  • 修竹:修长的竹子,象征高雅和清幽。
  • 萧然:宁静、清淡的样子。
  • 温厚:诗歌的格调温和而厚重。
  • 新成格:新的风格或形式。
  • 道论:讲述哲理或道理的言论。
  • 精微:细致、深刻的道理。
  • 近入禅:接近禅宗的境界。
  • 清醑酽:清酒与浓酒,形容饮酒的味道。
  • 旧书传:旧友寄来的书信。
  • 古史:古代的历史。
  • 咨考:考证、研究。
  • 陋巷:狭窄而简陋的巷子。
  • 尺椽:指简陋的住所。

典故解析

  • :指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本诗中提到与“道论”相结合,体现了对哲学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字明允,号庐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在诗歌、散文、哲学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其诗风温厚,富有哲理,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晚年,经历了个人的疾病与社会的动荡,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答颜复国博》是一首抒情诗,诗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的心境。年末的河水静静流淌,画船点缀其中,修竹在竹屋旁摇曳生姿,令人感到恬淡与安逸。这一景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更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寄托。

在诗的中段,诗人提到“诗词温厚新成格,道论精微近入禅”,展现了他对文学与哲学的探求。诗词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道理的探讨,诗人通过对禅宗的接近,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生病后对饮酒的淡漠,反映出他对生活的领悟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结尾部分,诗人提到“欲成古史须咨考”,显示出他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态度。陋巷的提及则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尽管环境简陋,但内心的追求与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减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晚河水留画船:年末的河水静静流淌,画船停泊,暗示生活的宁静。
  • 一轩修竹喜萧然:一间竹屋,修竹摇曳,营造出清幽的环境。
  • 诗词温厚新成格:诗歌的风格温和且新颖,体现了诗人对文学的追求。
  • 道论精微近入禅:探讨的道理细致入微,接近禅宗的哲理。
  • 病后不胜清醑酽:生病后对饮酒的兴趣减退,反映出对生活的态度转变。
  • 别时仍得旧书传:离别时仍能收到朋友的书信,表现出友谊的珍贵。
  • 欲成古史须咨考:想要撰写历史,需多加考证,体现了严谨的态度。
  • 陋巷何因接尺椽:简陋的巷子为何能与高楼相接,反思社会的现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河水与画船的静谧比作内心的宁静。
  • 对仗:如“岁晚”与“别时”,“温厚”与“精微”,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竹子象征高洁的品格,酒则象征生活的享受与淡泊。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友谊、哲理与历史的深刻理解。诗人在生活的沉浮中,依然保持着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画船:代表美好与艺术的追求。
  • 修竹:象征高洁、坚韧的品德。
  • 清醑:代表对生活的淡泊与内心的平静。
  • 古史:象征对历史的尊重与研究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修竹”象征什么?
    A. 友谊
    B. 高洁
    C. 财富
    D. 权力

  2. 诗人对饮酒的态度在生病后变得如何?
    A. 渴望
    B. 无所谓
    C. 增强
    D. 绝对拒绝

答案

  1. B. 高洁
  2. B. 无所谓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江雪》 柳宗元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苏辙的《答颜复国博》更注重对哲理的探讨与内心的反思;李白则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更豪放,后者则更沉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苏轼与苏辙的诗词比较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解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答颜复国博》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