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杂咏 寒泉(在支硎山)》

时间: 2025-01-14 10:36:33

远络丛峰间,平流盘石上。

月照欲成潭,风吹不生浪。

声兼寒叶下,色映秋苔涨。

野客照羸颜,曾来倚筇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络丛峰间,平流盘石上。
月照欲成潭,风吹不生浪。
声兼寒叶下,色映秋苔涨。
野客照羸颜,曾来倚筇杖。

白话文翻译:

在远处的重重山峰之间,一片平坦的石头上,溪水静静流淌。月光照耀着,水面似乎要变成一个潭,风吹拂着,水面没有一丝涟漪。声音与寒冷的落叶交织,色彩映衬着秋天湿润的苔藓。野外的旅人脸色苍白,曾在这里倚着竹杖。

注释:

字词注释:

  1. :交织,连接。
  2. 丛峰:指重重叠叠的山峰。
  3. 平流:平坦的水流。
  4. :深水区。
  5. 不生浪:没有波浪,形容水面平静。
  6. 寒叶:指秋天凋落的寒冷的树叶。
  7. :苔藓,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植物。
  8. 羸颜:形容面色苍白、虚弱。
  9. 筇杖:竹杖,古代游历者常用的拄杖。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月照”、“寒叶”、“秋苔”等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具有普遍的文化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1487年-公元1535年),字振之,号易安,明代著名诗人,性情豪放,擅长山水诗。其诗风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寒泉》创作于高启游历之际,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寒泉的描写,寄托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情怀。

诗歌鉴赏:

高启的《寒泉》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诗中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宁静的自然场景,展现出一种清幽、淡雅的氛围。诗的开头“远络丛峰间,平流盘石上”,描绘了远处群山环绕的景象和溪水缓缓流过石头的静谧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月照欲成潭,风吹不生浪”,月光照耀下水面平静如镜,风轻轻拂过,似乎连波浪都不愿意打扰这一份宁静。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声兼寒叶下,色映秋苔涨”,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气息,寒冷的落叶与湿润的苔藓相映成趣,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凉的美。

最后一句“野客照羸颜,曾来倚筇杖”则引入了人,表现了诗人在此的孤独与思考,似乎在感慨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永恒。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思索。高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体现了他清新脱俗的诗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远络丛峰间,平流盘石上。
    远处的山峰交错重叠,溪水平缓地流淌在石头之上。

  2. 月照欲成潭,风吹不生浪。
    月光照耀着水面,似乎要形成一个深潭,然而微风拂过却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3. 声兼寒叶下,色映秋苔涨。
    树叶寒冷地落下,声音与水流交融,色彩映照着湿润的秋苔。

  4. 野客照羸颜,曾来倚筇杖。
    旅人在这里显得面色苍白,曾经在此倚靠着竹杖,回忆起曾经的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照欲成潭”,将月光比作水面上的光影。
  • 拟人:如“风吹不生浪”,赋予自然元素以人的行为。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寒泉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寒泉:象征清凉与宁静,代表自然之美。
  2. 月光:象征纯洁与明亮,暗示一种超然的哲理。
  3. 寒叶:象征秋天的凋零与生命的无常。
  4. 苔藓:象征生命的坚韧与自然的包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远络丛峰间”描绘的是哪种自然景象? A. 河流 B. 山峰 C. 森林
    答案:B

  2. 诗歌中提到的“羸颜”是指什么? A. 健康的脸色 B. 苍白的脸色 C. 红润的脸色
    答案:B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悟? A. 名利 B. 自然 C. 友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同样描绘了自然的静谧与诗人的孤独,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两首诗在意象上都有山水相伴的特点,但高启的诗更强调了秋天的凋零与反思的情感,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得。

参考资料:

  • 《明代山水诗研究》
  • 《高启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