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道之精以治身,
推其土苴足经纶。
矢诗自儆侬衰惰,
未有工夫儆国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修身养性的重视,强调应该以道德的精髓来修炼自身,推动国家的治理。诗人以自己的诗作警醒自己,告诫自己不要懈怠,也希望能够激励国人努力进取。
注释:
- 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或原则。
- 精:精华,精髓。
- 土苴:土壤和杂草,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根本。
- 经纶:治理国家的计策和方法。
- 矢诗:用诗歌来警醒自己。
- 侬:我,这里指代诗人自己。
- 工夫:功夫、时间。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治身”和“治国”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对于国家的影响。诗人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常体现出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士元,号天池,晚号“天真子”,是南宋时期的重要诗人和词人。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借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我修养的追求,体现了他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八十吟十绝》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诗的开头提到“至道之精以治身”,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诗人认为,一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而非空谈。接下来的“推其土苴足经纶”则引出了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暗示只有通过修身,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最后两句以自省的方式告诫自己和他人,不可懈怠,表明了诗人对自身和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整首诗在语义上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至道之精以治身: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应以至高无上的道理作为自身的修养标准。
- 推其土苴足经纶: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个人品德的提升,意指要将自身的修养与国家治理结合起来。
- 矢诗自儆侬衰惰:以诗歌警醒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懈怠,保持警觉。
- 未有工夫儆国人:尚未有时间去警醒国家的人,表达了对国人缺乏进取心的忧虑。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治身”与“治国”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将道德修养比作“至道之精”,使得思想更加形象。
- 反复:借助反复的方式强化了诗中警醒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在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上,表达了诗人对自我提升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象征着真理、道德和理想,体现了修身的重要性。
- 土苴:象征国家的基础和治理的根本,暗示需从基础入手。
- 诗:不仅是文学形式,也是思想的载体,表示诗人自我警醒的工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治身”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 A. 享受生活
- B. 治理国家
- C. 追求财富
-
作者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的韵律感?
- A. 排比
- B. 对仗
- C. 拟人
-
诗中“未有工夫儆国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国人努力的鼓励
- B. 对国人懈怠的忧虑
- C. 对国人无所谓的态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的关注。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亦有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国家和个人修养,刘克庄更侧重于个人修身,杜甫则更多反映社会动乱对个人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