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史君喜雨》

时间: 2024-09-19 22:09:08

雄乌忽变作雌霓,太守为坛水畔祠。

多谢龙公来挹彼,寄声风伯莫吹之。

麦残黑穟差伤晚,秧出青鍼未过期。

想见铃斋闻点滴,银钩满纸又成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雄乌忽变作雌霓,太守为坛水畔祠。多谢龙公来挹彼,寄声风伯莫吹之。麦残黑穟差伤晚,秧出青鍼未过期。想见铃斋闻点滴,银钩满纸又成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突如其来的喜雨,诗人通过雄乌变为雌霓的意象,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与和谐。太守在水边设坛祭祀,感谢龙神的降临,祈求风伯不要吹散这场雨。此时麦田虽已残破,仍然希望秧苗能够在适宜的时节生长。最后,诗人想起铃斋的点滴雨声,银钩满纸,诗意再次涌现。

注释

  • 雄乌:指雄鸟,象征着阳光、刚劲。
  • 雌霓:雌鸟,象征着柔和和阴柔之美。
  • 太守:地方官员。
  • 龙公:指龙神,古代人们相信龙能带来雨水。
  • 风伯:风神,古代神话中掌管风的神祇。
  • 黑穟:黑色的泥土,指麦田的土壤。
  • 青鍼:指青色的秧苗,象征着生机。
  • 铃斋:指一种清幽的书斋,可能是诗人的书房。
  • 银钩:暗指写诗的工具,象征诗句的流畅和优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渔洋,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又有细腻的情感,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刘克庄的作品常常关注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故的结合,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自然灾害频发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喜雨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对丰收的期盼。此时正值农耕季节,雨水对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诗人借雨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和曾史君喜雨》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诗人在诗中以雨为线索,穿插了对时节变化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开篇的“雄乌”与“雌霓”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阳光与雨水的交替,暗示着自然界的平衡与变化。接着,诗人通过太守祭坛的描写,表现出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重与感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多谢龙公来挹彼”一句,表达了对神灵的感激之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天气、农业的依赖与崇敬。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对农田的观察,既有对已残麦田的遗憾,也有对新秧苗的期待,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

结尾部分,诗人回想雨声的声音,仿佛又一次感受到创作的灵感,暗示着自然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流畅,情感真挚动人,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雄乌忽变作雌霓:突如其来的变化,象征着自然的转换。
  2. 太守为坛水畔祠:地方官设坛祭祀,表现出对自然神灵的尊重。
  3. 多谢龙公来挹彼:感谢龙神的恩赐,体现对自然的敬畏。
  4. 寄声风伯莫吹之:祈求风神不要干扰这场甘霖。
  5. 麦残黑穟差伤晚:描绘麦田的残破与时光流逝。
  6. 秧出青鍼未过期:期待新秧能够茁壮成长,象征希望。
  7. 想见铃斋闻点滴:回忆雨声,渴望创作的灵感。
  8. 银钩满纸又成诗:雨水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情感相结合,增强诗意。
  • 拟人:将风伯和龙公赋予人性,体现对自然的尊重。
  • 对仗:诗句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表达了对农田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雄乌:象征阳光与活力。
  • 雌霓:象征柔和与滋润。
  • 龙公:代表自然神灵,体现人对自然的信仰。
  • 麦田:象征丰收与生命的延续。
  • 雨声:代表创作灵感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龙公”指的是哪个自然现象的神灵?

    • A. 风
    • B. 雨
    • C. 雷
    • D. 雪
  2. “麦残黑穟差伤晚”描写了什么?

    • A. 麦田的丰收
    • B. 麦田的残破
    • C. 秧苗的生长
    • D. 雨水的滋润
  3. 诗人对雨水的态度是?

    • A. 无所谓
    • B. 感恩与期待
    • C. 忽视
    • D. 担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农田与自然的思考。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的美与静谧。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杜甫:两位诗人均关注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刘克庄更多表现出对雨水的期待与感恩,而杜甫则多描写战乱对农业的影响,体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诗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刘克庄诗文集》
  • 相关文学评论文章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