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去脚犹轻,吟边不杖行。
孤亭深野色,高木易秋声。
岁事才中熟,山居亦太平。
不辞遭泥饮,谨勿杀能鸣。
白话文翻译:
老了,脚步依然轻快,吟唱时无须拄杖行走。
孤独的亭子映衬着深秋的野色,高大的树木传来轻易的秋声。
这一年的事情刚刚成熟,居住在山中也显得十分安宁。
不怕遭遇泥泞的酒饮,切勿伤害那些会鸣叫的生灵。
注释:
- 老去:年纪渐长。
- 脚犹轻:脚步依然轻快,指即使老了,身体依旧灵活。
- 吟边:吟唱的时候。
- 杖行:拄杖行走。
- 孤亭:独自的亭子。
- 深野色:深秋的野外景色。
- 高木:高大的树木。
- 易秋声:容易听到的秋天的声音。
- 岁事:年间的事物。
- 中熟:刚刚成熟。
- 山居:住在山中。
- 遭泥饮:遭遇泥泞。
- 杀能鸣:伤害那些会叫的生灵。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意象如“孤亭”、“高木”、“秋声”等,均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景象有关,常用以表达诗人的孤独与宁静心态。特别是“孤亭”常被用作表达隐逸生活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超脱尘世喧嚣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美,号山人。其诗风清新俊逸,常以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方岳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人虽已年老,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与对自然的亲近,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唐律十首》通过对老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的独特理解。诗的开头便以“老去脚犹轻”引入,表明虽然年岁已高,但仍然保持着一份灵动与活力,体现了诗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吟边不杖行”则意在强调诗人对吟唱的热爱,显示出他不愿被年纪所束缚的精神。
接下来的“孤亭深野色,高木易秋声”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诗人似乎在这孤独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得诗人心境如水,深邃而宁静。
“岁事才中熟,山居亦太平”则表明诗人对岁月的理解与接受,岁月的成熟不仅仅是指时间的流逝,更是心灵的成长。最后两句“不辞遭泥饮,谨勿杀能鸣”则强调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宁可接受生活中的艰辛,也不愿意去伤害那些生命的存在,反映出一种宽厚仁爱的情怀。
整首诗在叙述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老年人的心境与自然的和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去脚犹轻:虽然年纪增大,身体依旧灵活。
- 吟边不杖行:吟唱时没有拄杖行走,表现出诗人不受年龄限制的心态。
- 孤亭深野色:孤独的亭子映衬着深秋的色彩,营造出孤独而美丽的自然景象。
- 高木易秋声:高大的树木轻易发出秋天的声音,传达出季节的变迁。
- 岁事才中熟:这一年间的事情刚刚成熟,暗示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悟。
- 山居亦太平:住在山中,生活安宁,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不辞遭泥饮:愿意接受生活的艰辛,体现诗人乐观的态度。
- 谨勿杀能鸣:强调对生命的尊重,拒绝伤害生灵,展现了诗人的仁爱之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老去脚犹轻,吟边不杖行”运用了对仗的修辞,使得诗句更加工整。
- 意象:自然意象如“孤亭”、“高木”等,营造了悠然自得的氛围。
- 比喻:通过对自然的描绘,隐喻人生的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老年人的生活态度,强调生命的尊重与自然和谐,反映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亭:象征隐逸和孤独,体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高木:代表自然的伟岸与生命的坚韧。
- 秋声:秋天的声音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成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孤亭”象征什么? A. 热闹的市集
B. 隐逸与孤独
C. 繁华的生活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提到“岁事才中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__的感悟。
答案:时间流逝
-
判断题:诗人认为年纪大了就不能再吟唱诗歌。
对/错
答案: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多地强调了对友谊的珍视;而方岳则更注重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表达与意象构建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方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