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方广寺》

时间: 2024-09-19 21:37:07

俗尘元迥隔,景物自天成。

山近四围碧,泉鸣永夜清。

月华侵户冷,秋气与云横。

晓起寻归路,题诗寄此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方广寺 张栻 〔宋代〕

俗尘元迥隔,景物自天成。 山近四围碧,泉鸣永夜清。 月华侵户冷,秋气与云横。 晓起寻归路,题诗寄此情。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方广寺夜宿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俗尘元迥隔”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的感受,“景物自天成”则赞美了自然的美丽。诗人在山中感受到四周的碧绿和泉水的清脆声响,夜晚的月光和秋气增添了诗意。清晨,诗人寻找归路,并通过题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俗尘:指尘世的纷扰。
  • 元迥隔:原本就相隔甚远。
  • 自天成:自然形成,指景物自然美丽。
  • 四围碧:四周都是碧绿的山色。
  • 泉鸣永夜清:泉水在夜晚发出清脆的声响。
  • 月华侵户冷:月光照进屋内,带来凉意。
  • 秋气与云横:秋天的气息和云彩交织。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作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方广寺夜宿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在方广寺夜宿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俗尘元迥隔”即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的宁静心境,而“景物自天成”则赞美了自然的美丽和和谐。中间两句通过对山色、泉声、月光和秋气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清新的氛围。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清晨寻找归路时的情感,通过题诗来寄托自己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俗尘元迥隔”: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的纷扰,心境宁静。
  2. “景物自天成”:赞美了自然的美丽和和谐,无需人为雕琢。
  3. “山近四围碧”:描绘了四周山色的碧绿,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4. “泉鸣永夜清”:通过泉水的声响,增添了夜晚的宁静和清新。
  5. “月华侵户冷”:月光照进屋内,带来凉意,增添了诗意。
  6. “秋气与云横”:秋天的气息和云彩交织,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氛围。
  7. “晓起寻归路”:表达了诗人清晨寻找归路时的情感。
  8. “题诗寄此情”:通过题诗来寄托自己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华侵户冷”中的“侵”字,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冷冽。
  • 拟人:如“秋气与云横”中的“横”字,赋予了秋气和云彩以动态。
  • 对仗:如“山近四围碧,泉鸣永夜清”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尘世的超脱。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诗人展现了宁静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自然和宁静。
  • 泉:象征着清新和活力。
  • 月:象征着诗意和凉爽。
  • 秋气:象征着深邃和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俗尘元迥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尘世的留恋 B. 对尘世的超脱 C. 对尘世的厌倦 D. 对尘世的无奈

  2. “景物自天成”中的“自天成”指的是什么? A. 人为雕琢 B. 自然形成 C. 天意安排 D. 人工修饰

  3. “月华侵户冷”中的“侵”字形象地描绘了什么? A. 月光的温暖 B. 月光的冷冽 C. 月光的柔和 D. 月光的明亮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春日》: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尘世的超脱。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夜晚的景色,与本诗有相似的意境。

诗词对比:

  • 张栻的《宿方广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山中的夜晚景色,但张栻的诗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描绘自然景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栻的诗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