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方怨》
时间: 2025-01-01 10:41: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遐方怨》
作者: 奕绘 〔清代〕
西陵道,易水涯。古城余坏壁,秋麦忍僵茅。
团团初日吐金华,高高峰顶生紫霞。
北风冷,夕吸斜。路上无闲汉,山边得酒家。
行人犹自逐归鸦,归鸦栖遍枯树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西陵道和易水边的景象。古老的城墙已经残破,秋天的麦田显得萧瑟,茅草也忍耐着寒冷。初升的太阳散发着金色的光辉,高高的山顶上飘荡着紫色的云霞。北风凛冽,夕阳斜照,路上行人稀少,山边却有一家酒家。行人依然追逐着归家的乌鸦,乌鸦在光秃的树枝上栖息。
注释:
- 西陵道: 指一条古老的道路,历史悠久。
- 易水涯: 易水是古代著名的河流,寓意深远。
- 古城余坏壁: 古城的残墙,描绘出岁月的沧桑。
- 秋麦忍僵茅: 秋天的麦田和枯萎的茅草,象征着凋零和无奈。
- 团团初日吐金华: 初升的太阳如金色花朵般绽放。
- 北风冷,夕吸斜: 北风寒冷,夕阳光线倾斜,渲染出冷清的氛围。
- 路上无闲汉,山边得酒家: 表达了路上的冷清与酒家的温暖形成对比。
- 归鸦栖遍枯树杈: 乌鸦栖息在光秃的树杈上,暗示着孤独与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奕绘,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其诗词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状态,风格多样,尤其擅长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对生活的思考时期。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们的行踪,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归属的渴望。
诗歌鉴赏:
《遐方怨》是一首展现自然景色与人情冷暖的诗作。诗歌开篇即以“西陵道,易水涯”引入,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接着描绘了古城的残破和秋天的萧瑟,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中的“团团初日吐金华”与“高高峰顶生紫霞”则为全诗增添了一丝光明的色彩,似乎在暗示希望的存在。
北风的寒冷和夕阳的斜照描绘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情与人心的孤寂。诗人通过“路上无闲汉,山边得酒家”这句,巧妙地对比了行人的稀少与酒家的温暖,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渴望与对归属的思考。
最后,通过“行人犹自逐归鸦,归鸦栖遍枯树杈”,诗人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归宿的追寻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深刻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陵道,易水涯: 提及地名,营造出一种地理的真实感,同时也暗示历史的厚重。
- 古城余坏壁,秋麦忍僵茅: 描绘出荒凉的秋景,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 团团初日吐金华,高高峰顶生紫霞: 太阳的光辉与山顶的云霞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 北风冷,夕吸斜: 冷风与斜阳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孤独的情感。
- 路上无闲汉,山边得酒家: 反映人迹罕至与酒家温暖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渴望。
- 行人犹自逐归鸦,归鸦栖遍枯树杈: 归家的乌鸦象征着归属感,诗人对归宿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 “初日吐金华”将太阳比作金色花朵,形象生动。
- 对仗: “高高峰顶生紫霞”与前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秋麦忍僵茅”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日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对孤独的感慨以及对归属的渴望,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城: 代表历史的沧桑与人们的记忆。
- 秋麦: 象征着凋零与无奈。
- 初日: 代表希望与新生的可能。
- 北风: 象征着寒冷与孤独。
- 归鸦: 代表归宿感与对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描述的主要景象是什么? A. 自然景象
B. 战争
C. 人际关系
D. 城市生活 -
诗中提到的“归鸦”象征什么?
A. 战争的结束
B. 对家的思念
C. 自然的力量
D. 友情的回归 -
诗中的“夕吸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明亮的白天
B. 夕阳西下的宁静
C. 凄凉的雨夜
D. 热闹的城市生活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头》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奕绘的《遐方怨》更注重对孤独感的描绘,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展现哲理思考和内心的宁静。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文学中的自然意象》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