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普照游二庵》
时间: 2025-01-01 18:54: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普照游二庵
作者: 苏轼 〔宋代〕
长松吟风晚雨细,
东庵半掩西庵闭。
山行尽日不逢人,
浥浥野梅香入袂。
居僧笑我恋清景,
自厌山深出无计。
我虽爱山亦自笑,
独往神伤后难继。
不如西湖饮美酒,
红杏碧桃香覆髻。
作诗寄谢采薇翁,
本不避人那避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普照寺游览的情景。长松在风中轻声吟唱,细雨轻轻落下,东边的庵堂半掩,西边的庵堂则紧闭。整日山中行走,却没有遇见一个人,只有湿润的野梅香气飘入衣袂。住在寺中的僧人笑我对这清幽景色的眷恋,而我自己也厌倦了这深山,出门无计。我虽然爱山,但也自嘲,独自一人感到伤感,难以再续往昔。不如去西湖饮美酒,红杏和碧桃的香气缭绕着我的发髻。我写诗寄给采薇翁,本不想避人,却又为何要避世呢?
注释:
- 长松:高大的松树,象征坚韧与清幽的环境。
- 吟风:松树在风中发出的声音,表现出自然的和谐。
- 浥浥:湿润的样子,这里形容梅花的香气。
- 居僧:指住在寺庙里的僧人。
- 恋清景:对清幽美景的眷恋。
- 自厌:自己厌烦,表示诗人对孤独生活的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诗作于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期,正值其人生困顿之时。此时的苏轼以山水为伴,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在深山寺庙中的独处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孤独的自嘲。开篇的“长松吟风晚雨细”引入了宁静的自然环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宁静的气氛。而“山行尽日不逢人”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交流的情感。
后半部分,诗人以“居僧笑我恋清景”自嘲,表现出他对这种清幽生活的无奈与厌倦。尽管如此,他仍然在“独往神伤后难继”中感受到一种伤感,似乎是对往日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两句提到西湖的美酒与美景,暗示出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与逃避,表达了诗人希望与世俗更紧密联系的愿望。整首诗情感丰富,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松吟风晚雨细:高松在风中吟唱,细雨轻轻落下,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东庵半掩西庵闭:东边的庵堂半掩,西边的庵堂紧闭,暗示孤独与封闭的环境。
- 山行尽日不逢人:整日山中行走,却没有遇见一个人,突出诗人的孤独感。
- 浥浥野梅香入袂:野梅的香气渗入衣袂,表现了自然的芬芳与诗人对自然的感受。
- 居僧笑我恋清景:住在寺庙的僧人笑我对清幽景色的热爱,表现诗人与他人的隔阂。
- 自厌山深出无计:自己厌倦了深山的生活,无法找到出路,反映出诗人的无奈。
- 我虽爱山亦自笑:虽然我爱山,但也自嘲,表达对自己境遇的反思。
- 独往神伤后难继:独自一人感到伤感,难以再续往昔的快乐。
- 不如西湖饮美酒:不如去西湖饮美酒,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向往。
- 红杏碧桃香覆髻:红杏和碧桃的香气缭绕在发髻上,象征着美好的生活。
- 作诗寄谢采薇翁:写诗寄给采薇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本不避人那避世:我本不想避人,却又为何要避世呢?反映出对现实的反思与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松树、梅花等象征自然的清新,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拟人:松树“吟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和谐。
- 对仗:如“东庵半掩西庵闭”,通过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孤独的反思和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困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松:象征坚韧与清幽的环境。
- 野梅:代表自然的芬芳,传达出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
- 西湖:象征世俗生活的美好,体现了诗人对快乐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松吟风”的意思是: A. 松树在风中发出声音
B. 松树高大挺拔
C. 松树下有泉水 -
诗人对深山生活的态度是: A. 享受
B. 厌倦
C. 忘却 -
诗中提到的“西湖”象征: A. 孤独
B. 友谊
C. 世俗的美好生活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艳》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自普照游二庵》与王维的《山居秋暘》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但苏轼更强调内心的复杂情感,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愉悦与宁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