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斿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2:55:55

袅袅春风送度关,娟娟霜月照生还。

迟留岁暮江淮上,来往君家伯仲间。

未厌冰滩吼新洛,且看松雪媚南山。

野梅官柳何时动,飞盖长桥待子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袅袅春风送度关,娟娟霜月照生还。
迟留岁暮江淮上,来往君家伯仲间。
未厌冰滩吼新洛,且看松雪媚南山。
野梅官柳何时动,飞盖长桥待子闲。

白话文翻译:

春风轻柔地拂过山关,皎洁的霜月照临归来的人。
在这岁末时节,我迟迟留在江淮一带,
常常往返于你家和我的兄弟之间。
对新洛的冰滩吼声依然不厌倦,
且看那松雪交融,妩媚的南山。
野梅与官柳何时才能动春的气息?
飞盖长桥静待你的悠闲身影。

注释:

  • 袅袅:形容轻柔、柔和的样子。
  • 送度关:送别或经过关口,指春风的到来。
  • 娟娟:形容清丽、柔美的样子。
  • 迟留:指耽搁、滞留。
  • 江淮:江与淮河,指的是中国的两条重要河流区域。
  • 伯仲:指兄弟中的长幼之辈。
  • 冰滩:结冰的滩涂,暗示冬季的寒冷。
  • 松雪:松树上的雪,象征冬天的景象。
  • 飞盖:古代指代马车的帷盖,象征出行。

典故解析:

本诗中涉及的典故并不多,但诗中提到的“江淮”可以引申为南北文化的交汇点,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春风、霜月等意象也常用于古诗词中,承载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时而豪放,时而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和王斿二首 其二》写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豁达心态。此时的苏轼,虽身处困境,但依然热爱生活,关注周围的自然景象与人际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在岁末冬初的闲适心情,诗人以春风与霜月的对比开篇,感受到春的气息与冬的寒冷交错。虽然深处江淮,诗人依然不忘与友人之间的往来,表现出深厚的友情。诗中提及的“冰滩吼新洛”与“松雪媚南山”,勾勒出冬日的景象与自然的美,诗人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对未来的春天充满期待。

最后两句“野梅官柳何时动,飞盖长桥待子闲”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友人相聚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呈现出一种洒脱与豁达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袅袅春风送度关:春风轻柔地送来,穿过山关,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2. 娟娟霜月照生还:清丽的霜月照亮归来的人,暗示夜晚的静谧与温暖。
  3. 迟留岁暮江淮上:时间已是岁末,诗人滞留在江淮一带,表现出一种不舍。
  4. 来往君家伯仲间:常常往返于好友与兄弟之间,强调了友情的温暖。
  5. 未厌冰滩吼新洛:即使是冰冷的滩涂,诗人仍然不厌其烦,表现出对冬季景象的欣赏。
  6. 且看松雪媚南山:期待着松树和雪的美丽交融,传达出对自然美的向往。
  7. 野梅官柳何时动:反问自然的变化,渴望春意的到来。
  8. 飞盖长桥待子闲:长桥上静待友人的悠闲身影,展现出期待与惬意。

修辞手法:

  • 比喻:春风与霜月的对比,形成鲜明的意象冲突。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得诗歌更富有生气。
  • 对仗:如“野梅官柳何时动”对“飞盖长桥待子闲”,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自然美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春天的期待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霜月:象征冷静与宁静。
  • 江淮:代表南北文化交融与人际往来。
  • 冰滩:象征冬季的严酷。
  • 松雪:自然之美与冬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袅袅春风”中的“袅袅”指什么样的状态? A. 粗犷 B. 柔和 C. 迅猛

  2. 诗中提到的“江淮”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美 B. 文化交汇 C. 友情

  3. “未厌冰滩吼新洛”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厌倦 B. 喜爱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苏轼的作品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互动与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更注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