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时间: 2024-12-29 22:40:03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作者: 苏轼 〔宋代〕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缲通缫酒困路长,
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雨后宁静的乡村景象:轻柔的衣巾上落满了枣花,村南村北响起了缫车的声音,古老的柳树下,有人在卖黄瓜。虽然路途漫长,我因缲通缫酒而感到困倦,只想睡觉,太阳高照,人又渴,只能无奈地想着茶水。于是敲门试着去问问村里的野人家。

注释

  • 簌簌:形容落花的声音,轻柔而细微。
  • 衣巾:指的是用来遮挡头部的布巾。
  • 缲车:一种传统的纺织工具,用于缫丝。
  • 牛衣古柳:古老的柳树旁有牛衣,指的是一种古老的乡村风景。
  • :缫,指缫丝。
  • 通缫酒:指用缫丝的工艺制作的酒,象征着劳动的产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尤其在诗词、散文方面成就卓越,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苏轼在一次游历中创作的,表现了他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珍惜。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农耕生活,展现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生动的乡村生活场景。开头的“簌簌衣巾落枣花”通过细腻的声音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和谐的氛围。接着,词中提到的“村南村北响缲车”与“牛衣古柳卖黄瓜”,进一步刻画了劳动与自然交织的画面,体现出乡村生活的真实与朴素。

词的后半部分,苏轼通过“缲通缫酒困路长,惟欲睡”抒发了自己旅途中的疲惫与渴望,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同时,日高人渴的情景,映射出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而“敲门试问野人家”的结尾,既是对人情味的渴求,也是对自然与人文的探寻,表现了苏轼对人际关系和自然界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簌簌衣巾落枣花:细腻的描写,表现出春天的气息和宁静的生活场景。
  • 村南村北响缲车:突出了乡村的劳动气息和生活的真实。
  • 牛衣古柳卖黄瓜:用古柳和黄瓜描绘了乡村的悠闲与恬静。
  • 缲通缫酒困路长:表达了旅行的疲惫,缲酒象征着乡间的生活方式。
  • 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对照,展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敲门试问野人家:表现对人情的探索与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缲通缫酒”,将酒与劳动紧密联系。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使得诗句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在繁忙生活中的疲惫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衣巾:象征着生活的细腻与温暖。
  • 枣花: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缲车:象征着乡村的生活与劳动。
  • 古柳:承载着历史与乡愁的情感。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乡村画面,体现出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缲车”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交通工具
    b) 一种传统纺织工具
    c) 一种饮料

  2. “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中的“日高”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a) 轻松
    b) 疲惫
    c) 兴奋

  3. 诗中“敲门试问野人家”意在表达什么? a) 对陌生人的好奇
    b) 渴望人情
    c) 对野外生活的向往

答案

  1. b) 一种传统纺织工具
  2. b) 疲惫
  3. b) 渴望人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生活的细腻与情感。
  • 杜甫《春望》:表现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作品,苏轼更注重生活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个性。两者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苏轼集》
  • 《中国文学史》

以上内容为对《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详细解析与赏析,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