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中秋》

时间: 2025-01-04 11:42:25

夜静空庭雁唳群,商声偏送枕边闻。

无家正值沧桑变,有泪难禁骨肉分。

极目乡云侬陟屺,惊心烽火婿从军。

那堪又到中秋节,寂寞兰闺万绪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静空庭雁唳群,
商声偏送枕边闻。
无家正值沧桑变,
有泪难禁骨肉分。
极目乡云侬陟屺,
惊心烽火婿从军。
那堪又到中秋节,
寂寞兰闺万绪纷。


白话文翻译

夜里宁静,庭院空荡,孤雁的鸣叫声传来,
只有那商声(乐器声)轻轻飘送到枕边。
正值无家之时,沧桑变迁,
泪水难以克制,骨肉关系也因此分离。
远望故乡的云彩,心中思念如陡峭山峦,
惊心动魄的是烽火连天,丈夫正在从军。
又一次中秋节来临,
孤独的兰闺中,万般情绪纷乱交织。


注释

字词注释

  • 雁唳:雁鸣。
  • 商声:古代乐器“商”的声音,指乐声。
  • 沧桑:形容世事变化多端。
  • 陟屺:形容高山峻岭。
  • 烽火:指战火。
  • 兰闺:指女子的闺房。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涉及到的“中秋节”与家人团圆的传统文化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毓英,清代诗人,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著称。其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家庭和国家的思考与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庚子年(1900年),正值清末动荡时期,国家动乱,家庭破碎。中秋节作为传统的团圆节日,诗人在此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对国家动荡的忧虑,情感深邃而复杂。


诗歌鉴赏

《庚子中秋》是一首充满思乡情和家国忧虑的诗作。诗人以中秋节为背景,展现了在国家动乱和个人遭遇的双重压力下,个体的孤独与无奈。开头两句描绘了夜静时的自然景象,孤雁的鸣叫和远处的乐声,暗示着一种孤独感的渗透。接着,诗人转向自身的处境,无家可归的感慨与对亲情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动荡岁月的无奈与痛苦。

“极目乡云侬陟屺”一句,意象丰富,乡云与陡峭的山峦形成对比,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惊心烽火婿从军”则将个人情感上升到国家层面,表现出对战乱的深切关注。最后两句点明时节的特殊性,中秋节本应是团圆的日子,但孤寂的兰闺却让诗人感到几分凄凉与无奈,情绪在此达到高潮。整首诗情感深邃,字句间流露出对亲情、乡情的无尽思念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夜静空庭雁唳群:夜晚宁静,庭院空荡,数只孤雁在鸣叫,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2. 商声偏送枕边闻:远处的乐声飘送过来,似乎在提醒诗人,乐声与孤独并存。
  3. 无家正值沧桑变:无家可归,正值世事沧桑巨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
  4. 有泪难禁骨肉分:眼泪难以控制,亲人之间的分离让人心痛。
  5. 极目乡云侬陟屺:极目远望,故乡的云彩与高山相连,象征着乡愁与思念。
  6. 惊心烽火婿从军:战火连天,心中惊慌,丈夫正在前线作战,情感复杂而沉重。
  7. 那堪又到中秋节:无奈地感叹,中秋节再次来临,却让人倍感孤独。
  8. 寂寞兰闺万绪纷:在孤寂的闺房中,万千情绪纷乱交织,难以自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夜静空庭”和“商声偏送”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孤雁、乐声、乡云、烽火等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复杂的情感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着思乡与战乱,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局下的孤独感与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思念,常与家乡联系。
  • 商声:代表欢乐与宁静,但在此却显得格外孤寂。
  • 乡云:故乡的象征,寄托了诗人的乡愁。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乱,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孤独?

    • A. 雁
    • B. 商声
    • C. 乡云
  2. 诗中提到的“中秋节”象征着什么?

    • A. 欢乐团圆
    • B. 战乱无情
    • C. 孤独无助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丁毓英的《庚子中秋》与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同样涉及思乡情,但前者更强调社会动乱带来的孤独感,而后者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

以上为《庚子中秋》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