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无梦归天台》
时间: 2025-01-19 20:11:35意思解释
送张无梦归天台
作者: 查道 〔宋代〕
原文展示:
天台峻极横海滨,金庭紫洞多真人。
先生舍道心照邻,上有羲轩为逸民。
玉韫深山珠在水,圆折如虹难自晦。
万乘知名欲见之,来谒西清频召对。
亭亭孤云本无心,琅琅仙骨时所钦。
牢让赐金兼好爵,俄辞尧阙复丘林。
事载缇紬诚可贵,迹寄烟霞愈无累。
还同麟凤遇皇明,暂出岩扃作祥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天台山的雄伟与神秘,诗人赞美了张无梦的高洁品格,并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天台山高耸入云,临海而立,金庭和紫洞中居住着许多真实的仙人。张无梦先生心怀道义,照亮身边的人。他的身上有羲轩的气息,仿佛是逸士隐居于此。深山中有珍珠,水中有玉,圆的和折的如同彩虹,难以自藏。许多名人想要见他,频频前来拜访。亭亭的孤云没有私心,清脆的仙骨时常被人钦佩。张无梦谦让接受金银和爵位,转眼又告别尧阙,回归丘林。事迹载于缇绣之上,实在珍贵;而他的身影则寄托于烟霞之间,愈加轻松自在。最终如同麟凤遇见皇明,偶尔出现于岩门,带来祥瑞。
注释:
- 天台: 指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道教圣地之一。
- 金庭紫洞: 道教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高洁的道德和境界。
- 羲轩: 传说中的人物,象征隐逸之士。
- 万乘: 指帝王或权贵。
- 缇紬: 古代一种名贵的丝织物,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麟凤: 传说中的瑞兽,象征祥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查道,宋代人,著名道教诗人,以其高洁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以道教思想为背景,表达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查道赠别张无梦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祝福和对其隐逸生活的赞美。张无梦可能是一位追求道教理想的隐士,诗人以此作别,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查道的道教情怀和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中通过描绘天台山的壮丽景色,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体现出道教所追求的超脱与自在。张无梦作为诗中的主角,他的品德与理想生动地反映了道教的精神内核。诗人在描绘张无梦的同时,也对隐士生活的理想进行了深刻的探索。诸如“亭亭孤云本无心”、“牢让赐金兼好爵”等句,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高洁。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是一篇送别诗,更是一曲对道教理想生活的赞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台峻极横海滨”:描绘了天台山的巍峨和临海的壮丽。
- “金庭紫洞多真人”:提到道教的仙境,暗示此地居住着很多真人。
- “先生舍道心照邻”:赞美张无梦的品德,表明其道心光辉。
- “上有羲轩为逸民”:羲轩象征隐士,表明张无梦的高洁身份。
- 后续句子则继续描绘张无梦的高洁以及他对物质的淡泊。
-
修辞手法:
- 比喻:“玉韫深山珠在水”,用珍贵的玉和珠比喻张无梦的品格。
- 对仗:“亭亭孤云本无心,琅琅仙骨时所钦”,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道教隐士的生活理想,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对物质的超然,表现了对张无梦的深切祝福与赞美。
意象分析:
- 天台: 代表道教精神的高峰。
- 金庭紫洞: 象征着理想和追求的境界。
- 麟凤: 瑞祥之象,预示着希望和美好未来。
互动学习:
-
这首诗中的“金庭紫洞”指的是什么?
- A) 道教的仙境
- B) 普通的山洞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食物
-
“亭亭孤云本无心”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追求名利
- B) 超然物外
- C) 对朋友的嫉妒
- D) 对生活的忧虑
-
张无梦在诗中被描绘成什么样的人?
- A) 贪婪之人
- B) 高洁的隐士
- C) 平凡的农民
- D) 权贵之子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鹿柴》王维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和查道的《送张无梦归天台》,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和隐逸的生活,但王维更注重自然之美的细腻描写,而查道则侧重于道教思想与人格的崇高。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道教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