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黄洞》

时间: 2025-01-17 10:41:01

几度云峰策杖过,传闻遗蜕此山阿。

虚坛昼静鸣枞桧,古洞春深长薜萝。

千岁猿猱缘树上,一群麂鹿出山多。

丹池药鼎今陈迹,笙鹤飘飖竟若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几度云峰策杖过,
传闻遗蜕此山阿。
虚坛昼静鸣枞桧,
古洞春深长薜萝。
千岁猿猱缘树上,
一群麂鹿出山多。
丹池药鼎今陈迹,
笙鹤飘飖竟若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几次在云雾缭绕的山峰间游览,听闻这里曾有隐士修炼的传说。山中静谧的坛上,松柏轻声摇曳,古老的洞穴里春意盎然,繁茂的薜荔藤蔓生长。千年老猿在树上攀爬,一群麂鹿频繁出山觅食。曾经的丹池和药鼎如今只留下遗迹,飘然的笙鹤又在此处何去何从呢?

注释

  • 几度:多少次。
  • 云峰:云雾缭绕的山峰。
  • 策杖:指用手杖行走,表示游览。
  • 传闻:传说、流言。
  • 遗蜕:指隐士留下的遗迹。
  • 虚坛:空旷的坛子。
  • 鸣枞桧:松柏间有鸣声,表现自然的宁静。
  • 春深:春天很深,春意浓厚。
  • 长薜萝:指生长的薜荔藤。
  • 千岁猿猱:形容猿猴的长寿和灵动。
  • 丹池药鼎:指古代炼丹的池子和鼎,象征道教的修炼。
  • 笙鹤:泛指一种鸟,象征飘逸和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先振,清代诗人,生于文人世家,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展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抱黄洞》诗作是在孙先振游历黄山时创作的,诗人被黄山的奇丽景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文遗迹的思考。

诗歌鉴赏

《抱黄洞》是一首极具山水意境的诗作,诗人在云峰之间游历,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诗中的“几度云峰策杖过”开篇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带有一种游历的闲适感。接着,诗人通过“传闻遗蜕此山阿”引入了文化与历史的深度,暗示了这里曾有隐士的修炼与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虚坛昼静鸣枞桧”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环境,松柏间的鸣声更是增添了诗的韵律感。“古洞春深长薜萝”则呈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繁茂,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延续。随后描写的千岁猿猱和麂鹿的生动场景,展示了山中生物的灵动,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面。

最后两句“丹池药鼎今陈迹,笙鹤飘飖竟若何”则引发了诗人对历史与生命的思考,既有对昔日修炼者的追念,也有对未来的无限遐想。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历史的反思,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度云峰策杖过:诗人多次在云峰间游历,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2. 传闻遗蜕此山阿:山中有隐士的传说,增添了神秘感。
  3. 虚坛昼静鸣枞桧:坛子是静谧的,松柏间有声响,体现宁静的氛围。
  4. 古洞春深长薜萝:古洞里春意浓厚,生机勃勃。
  5. 千岁猿猱缘树上:长寿的猿猴在树上嬉戏,表现生动的自然生命。
  6. 一群麂鹿出山多:麂鹿频繁出山觅食,体现自然和谐的生态。
  7. 丹池药鼎今陈迹:历史的遗迹让人回忆起昔日的修炼生活。
  8. 笙鹤飘飖竟若何:笙鹤的飘逸引发对未来的思考,留有悬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丹池药鼎”比喻历史的修炼文化。
  • 拟人:赋予猿猴和鹿以人的生命力和灵动感。
  • 对仗:如“虚坛昼静鸣枞桧”与“古洞春深长薜萝”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呈现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峰:象征自然的高远与神秘。
  • 虚坛:代表静谧与修炼的场所。
  • 古洞:象征古老的文化和历史。
  • 猿猱与麂鹿: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 丹池与药鼎:象征道教文化与炼丹的历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几度游历云峰?
    • A. 一次
    • B. 多次
    • C. 从未
  2. 诗中提到的生物有哪些?
    • A. 猴子与兔子
    • B. 猿猴与麂鹿
    • C. 鹅与鸭
  3. “丹池药鼎”象征什么?
    • A. 自然美
    • B. 历史遗迹
    • C. 修炼文化

答案: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孙先振的《抱黄洞》与王维的《山中杂诗》,两者均描绘了自然风光,但王维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孙先振则更突出历史与文化的交融,表现出的情感基调也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孙先振研究》
  • 《中国古代山水诗选》
  • 《隐逸文化与中国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