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寓邻家有园尝欲过之不可得
——董嗣杲 〔宋代〕
形容淹白昼,意向落清樽。
客榻犹移雨,邻园自掩门。
秋高江一色,风起月多痕。
忽忽孤生感,真难薄俗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白昼悠长的场景,诗人想要前往邻家的园子,却始终无法成行。虽然客榻还在雨中移动,邻居的园子却紧闭着门。秋天的天空与江水融为一体,微风起处,月光留下了许多痕迹。诗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情感,真难以用世俗的眼光来评判这一切。
注释:
- 淹白昼:意指白天漫长而无所事事。
- 意向:指的是心中渴望的情感。
- 落清樽:指的是酒杯中的酒,象征着诗人的闲情雅致。
- 客榻犹移雨:客人的床榻还在移动,暗示天气仍然阴雨。
- 邻园自掩门:邻居的园子紧闭着门,象征着隔绝与无法亲近。
- 秋高江一色:秋天的天空高远,江水与天空呈现出一色。
- 风起月多痕:微风吹起,月光在水面上留下的波纹。
- 忽忽孤生感:骤然感到的孤独。
- 真难薄俗论:对世俗观点感到难以认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以情感细腻和意境深远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产生于作者在他乡寄居之际,内心对邻家园子向往却未能如愿,反映出一种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淡淡的笔触,勾勒出一种孤独与渴望交织的情感。开头的“淹白昼”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漫长和无聊,而“意向落清樽”则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心境的洒脱。接着,诗人描绘了周围的环境,雨中的客榻与紧闭的邻园形成鲜明对比,似乎暗示了人际关系的疏远。随着“秋高江一色”的描写,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些许慰藉,但随之而来的“风起月多痕”却又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孤独。最后,诗人抒发了对世俗看法的无奈与不屑,展现了其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同时又蕴含了对自然与社会的哲理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孤独与高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形容淹白昼:描述白天漫长的情景,暗示时间的无聊。
- 意向落清樽: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象征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 客榻犹移雨:描绘了雨中未能离去的状态,隐含对邻居的渴望。
- 邻园自掩门:邻园的闭门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绝。
- 秋高江一色: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色,展现出一种高远的意境。
- 风起月多痕:风起时月光在水面留下的波纹,暗示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幻。
- 忽忽孤生感:突然感到的孤独,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 真难薄俗论:对世俗观点的反思,揭示了诗人的不屑与独立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落清樽”暗喻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拟人:如“风起月多痕”,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客榻犹移雨,邻园自掩门”,形成对比,加深了诗意。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孤独与渴望,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的向往,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疏离感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昼: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单调。
- 清樽:象征闲适的生活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邻园:象征人际关系的距离与隔阂。
- 秋高江一色: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风月: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淹白昼”指的是: A. 夜晚的漫长 B. 白天的漫长 C. 清晨的短暂 D. 黄昏的宁静
-
“邻园自掩门”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邻居的亲近 B. 对人际关系的隔绝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生活的满足
-
诗中体现了诗人对世俗观点的态度是: A. 赞同 B. 无所谓 C. 不屑 D. 崇拜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念,但更侧重于亲情的描绘。
- 《静夜思》: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本诗的孤独感相呼应。
- 《山中问答》: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诗人的独立精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