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其一 梦中得首二句,因成此阕》

时间: 2025-01-08 02:26:09

秋梦冷于莼。

欲化烟痕。

梧桐疏响扑栏频。

风雨凄迷人不寐,无限黄昏。

一榻隔凡尘。

瘦骨嶙峋。

绕阶络纬作哀呻。

听到宵阑犹断续,似我吟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其一 梦中得首二句,因成此阕
作者:高燮 〔清代〕

秋梦冷于莼。欲化烟痕。
梧桐疏响扑栏频。
风雨凄迷人不寐,无限黄昏。
一榻隔凡尘。瘦骨嶙峋。
绕阶络纬作哀呻。
听到宵阑犹断续,似我吟魂。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梦冷得像莼菜一样,想要化作烟雾的痕迹。
梧桐树的稀疏声响频频扑打着栏杆。
风雨交加使人无法入眠,无尽的黄昏笼罩着我。
一张床将我与世俗隔开,瘦弱的骨骼显得那么嶙峋。
阶梯边的虫鸣在哀怨地呻吟。
听到夜深时分仍然断断续续的声响,仿佛我的吟唱灵魂。


注释:

  • :水生植物,常用来比喻梦境中的清冷。
  • 烟痕:化作烟雾的痕迹,象征梦境的虚幻。
  • 梧桐:梧桐树,常与秋天、孤独相关联。
  • 络纬:一种昆虫,常在夜晚鸣叫,象征凄凉的情感。
  • 宵阑:夜深时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燮(1746-1819),字德辉,号晓山,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闻名。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作者情感低落之时,通过梦境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歌鉴赏:

《浪淘沙 其一》通过梦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的开头“秋梦冷于莼”便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秋季的梦境让人感受到一种凄凉与寂寞。接下来的“欲化烟痕”则加深了这一氛围,梦境的虚幻和不真实感使人对生命的短暂有了更深的感悟。

“梧桐疏响扑栏频”描绘了秋风中梧桐落叶的声音,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回忆,令人感到伤感。紧接着,“风雨凄迷人不寐,无限黄昏”更是将这一情感推向高潮,风雨交加的夜晚让人无法入眠,似乎预示着生命的无常与不安。

诗的后半部分“一榻隔凡尘,瘦骨嶙峋”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身心状态,瘦弱的身体与世俗的隔绝,暗示着一种对世事的淡漠与挣扎。“绕阶络纬作哀呻”中的虫鸣声,仿佛在为诗人的孤独而哀悼,增添了几分凄凉的气息。最后一句“似我吟魂”则让人感受到诗人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恍惚中找寻到一丝归属感,体现了诗人对艺术与生命的思考。

总的来说,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梦冷于莼:用莼菜来比喻梦境的寒冷,象征内心的孤寂。
  2. 欲化烟痕:表达梦境的虚幻与转瞬即逝。
  3. 梧桐疏响扑栏频:梧桐树的声音频繁,暗示孤独的情感。
  4. 风雨凄迷人不寐,无限黄昏:描绘因风雨而无法入眠的心境,引出无尽的黄昏。
  5. 一榻隔凡尘:表明与世俗的隔绝,体现孤独感。
  6. 瘦骨嶙峋:形容身体的虚弱,暗示内心的脆弱。
  7. 绕阶络纬作哀呻:虫鸣声在夜晚凄婉地呼喊,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8. 听到宵阑犹断续,似我吟魂:夜深时分的声响像是在呼唤诗人的灵魂,形成一种内心的对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莼”比喻梦的清冷,生动形象。
  • 拟人:虫鸣被赋予哀怨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瘦骨嶙峋”“一榻隔凡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在孤独与无奈中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清冷与虚幻的梦境。
  • 梧桐:象征孤独与秋天的凄美。
  • 黄昏:象征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
  • 络纬:象征孤独与内心的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莼”象征什么? a) 温暖
    b) 清冷
    c) 明亮
    答案:b

  2. “瘦骨嶙峋”形容的是?
    a) 身体虚弱
    b) 心情愉快
    c) 精力充沛
    答案:a

  3. 诗中“风雨凄迷”描述了怎样的情境?
    a) 欢乐的聚会
    b) 凄凉的夜晚
    c) 宁静的清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高燮的《浪淘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孤独的情感,但高燮更为沉郁,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婉约与柔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