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
玉润金明信好冠,
错刀剜出藓纹乾。
不忘君惠常加首,
要使欢盟未可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赠送的竹冠的赞美。竹冠色泽如玉般润泽,金光闪亮,十分美好。用刀雕刻出的藓纹图案显得独特而有趣。诗人不忘朋友的恩惠,常常以此为题,愿意通过这些欢乐的盟誓,让彼此的情谊永不冷却。
注释:
- 玉润金明:形容竹冠的色泽光亮,像玉一样润泽,像金一样明亮。
- 错刀剜出:用错刀雕刻,形容雕刻工艺独特。
- 藓纹:青苔的纹理,象征自然之美。
- 君惠:指朋友的恩惠。
- 欢盟:愉快的誓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倡导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王安石的诗词以题材广泛、风格多变著称,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理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与友人耿天骘的交往中,表达了对朋友赠送的竹冠的感激与赞美。竹冠在古代是文人雅士的装饰品,象征着清雅与风雅,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这首《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不仅是一首赞美竹冠的诗,更是对友谊的深刻描绘。开头两句“玉润金明信好冠,错刀剜出藓纹乾”中,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冠的美丽,展示了其工艺的精湛。这里的“玉润”和“金明”不仅营造出一种视觉的美感,也隐含了对友人心意的珍视。接下来的两句“不忘君惠常加首,要使欢盟未可寒”则转向情感的表达,强调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这首诗在表现友谊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文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与热爱。诗中不仅有对物品的赞美,还有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在个人情感与社会交往中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暖和深情,体现了王安石的文人气质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润金明信好冠:形容竹冠色泽如玉,光亮如金,令人信服其美。
- 错刀剜出藓纹乾:用错刀雕刻出的藓纹,显示了独特的工艺。
- 不忘君惠常加首:不忘朋友的恩惠,常常以此为主题。
- 要使欢盟未可寒:愿意通过这些欢乐的誓言,维持彼此的情谊。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润金明”比喻竹冠的美丽。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竹冠象征着友谊的美好与持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友谊和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对友人赠礼的感激和对友谊的维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冠:象征清雅与风雅,代表文人的气质与友谊。
- 玉:象征美好、珍贵。
- 金:象征光辉、尊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冠”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友谊
C. 权力 -
“玉润金明”中的“玉”用来形容什么? A. 竹冠的颜色
B. 诗人的心情
C. 朋友的性格 -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来维持友情? A. 物质
B. 欢盟
C. 诗歌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李白
- 《别友人》:杜甫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与李白的《赠友人》都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但王安石更注重物质的象征和细腻的描绘,而李白则多以情感抒发为主,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