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舜俞制科东归》

时间: 2025-01-14 04:17:40

诸贤发策未央宫,独得菑川一老翁。

曲学暮年终汉相,高谈平日漫周公。

君今壮岁收科第,我欲它时看事功。

闻说慨然真有意,赠行聊似古人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陈舜俞制科东归
王安石

诸贤发策未央宫,
独得菑川一老翁。
曲学暮年终汉相,
高谈平日漫周公。
君今壮岁收科第,
我欲他时看事功。
闻说慨然真有意,
赠行聊似古人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送别朋友陈舜俞,表达了对他未来前途的祝福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提到许多贤士们在未央宫(古代汉代的一个宫殿)考取公职,而自己只是一位年迈的老人。诗人提到自己一生所学,尽管年纪已大,但仍怀有远大的理想。如今你正值壮年,刚刚考取科举,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能看到你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听说你对前途充满憧憬,赠送你这首诗,聊表我对古人风范的追慕之情。

注释

  • 未央宫:汉代宫殿,象征权力和地位。
  • 菑川:指菑川(今河北省),这里指代一位老者,反映诗人对老年人的敬重。
  • 曲学:指通过曲折的方式学习,可能暗指不拘泥于传统的学问。
  • 汉相:指汉代的宰相,表明地位的崇高。
  • 周公:周公旦,周朝的开国功臣,历史上被视为贤良之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倡导变法,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王安石的诗词作品以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著称,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的晚年,正值陈舜俞归乡之际。诗人通过送别之情,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同时也感慨人生的无常与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送陈舜俞制科东归》是一首集送别、祝福与人生哲思于一体的诗作。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开头两句提到众多贤士在未央宫中谋取仕途,体现了王安石对社会与政治的关注。而“菑川一老翁”则是对自己身份的谦逊表述,显示出诗人对年老的自省与对年轻人的期待。

接下来,诗人提到“曲学暮年终汉相”,可以看出他对学问的重视,尽管年纪渐长,仍然希望能通过知识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提到“高谈平日漫周公”,则暗示自己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慕与向往,反映出一种对理想人物的敬仰。

在表达对陈舜俞的祝福时,诗中提到他正值壮年,刚刚考取科举,预示着前途光明。最后一句“赠行聊似古人风”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古代风范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人风采的赞美。

整首诗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展现出深厚的哲理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诸贤发策未央宫:众多贤士们在未央宫中考取公职,强调了当时科举制度的盛行。
  2. 独得菑川一老翁:诗人自嘲,自己只是个老者,反映出对年岁渐长的无奈。
  3. 曲学暮年终汉相:尽管年老,仍然不忘追求学问,表明对知识的渴望。
  4. 高谈平日漫周公:怀念古代贤者的智慧与风范,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
  5. 君今壮岁收科第:对朋友的祝贺,祝愿他在事业上成功。
  6. 我欲他时看事功:期待未来能看到朋友的成就,表现出对友人的期许。
  7. 闻说慨然真有意:听说朋友心中有志向,表现出对其理想的欣赏。
  8. 赠行聊似古人风:以赠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追忆古人的风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诸贤发策”与“独得菑川”,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比喻:将年轻与理想进行比喻,表达出对未来的憧憬。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友人的祝福,展现了王安石对社会、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许与祝福,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未央宫:象征权力与地位。
  • 菑川:象征了年长者的智慧与经验。
  • 汉相:代表高官显贵,理想的目标。
  • 周公:象征古代的贤人,理想的榜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王安石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古人风范的追慕
    B. 对朋友的祝福
    C. 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D.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曲学暮年终汉相”意在表达对__的追求。

  3. 判断题:诗中“君今壮岁收科第”是对朋友成功的祝贺。 (正误)

答案

  1. B
  2. 知识
  3. 正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与王安石的《送陈舜俞制科东归》均为送别之作,但李白的诗更显豪放,而王安石则更为沉稳内敛。

粗略解读

李白的《送友人》强调了友情与自由的追求,情感奔放;而王安石则通过对古人和友人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种理性的情感与对未来的期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与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