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白话文翻译:
这身躯已经在南北之间变老,愁苦地问道,前方的征途在何方。
大地辽阔,环绕着三楚大地,天空低垂,仿佛要沉入五湖之中。
看那浮云,心情随着它一同远去,走在月光下,孤独的影子与我相伴。
慷慨的秋风已经吹起,悲伤的歌声却不再为那鲈鱼而唱。
注释:
- 此身:指自己的身体。
- 南北老:在南北两地之间流浪,逐渐变老。
- 愁见问征途:愁苦地想知道前方的旅途。
- 地大蟠三楚:指地面广阔,涵盖了三楚(楚国地域)。
- 天低入五湖:天空似乎低沉,快要融入五湖之中。
- 看云心共远:看着浮云,心情也随之远去。
- 步月影同孤:走在月光下,孤独的影子与我同行。
- 慷慨秋风起:秋风愈发凛冽、慷慨。
- 悲歌不为鲈:悲伤的歌声不再是为了鲈鱼而唱,表明歌声的哀伤和目的的转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变法,推动社会改革。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正值其政治生涯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思考阶段。诗中流露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与对故土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与孤独感的深刻体悟。
诗歌鉴赏: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是王安石在旅途中对人生与故乡的感慨。全诗通过描绘南北流浪、心灵孤独与秋风之感,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旅思。第一句“此身南北老”,引入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广阔,诗人似乎在自问,自己在这个漫长的旅途上经历了什么。接下来的“愁见问征途”更是揭示了他内心的忧愁与迷茫。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描绘了辽阔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心中的孤寂与无助。通过“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诗人表达了与自然的共鸣,虽然心情随着浮云远去,但孤独的影子却始终伴随。
最后两句“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则以秋风为背景,突显出一种慨然而悲的情绪,表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王安石作为诗人的敏锐与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身南北老: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身心的疲惫。
- 愁见问征途:愁苦地追问未来的方向。
- 地大蟠三楚:描绘了壮阔的地理背景,暗示人生的广阔与复杂。
- 天低入五湖:以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沉重与忧愁。
- 看云心共远:感慨与云同去,心向远方。
- 步月影同孤:孤独的影子与月光相伴,体现了内心的孤寂。
- 慷慨秋风起:秋风起,象征着时光的变迁与情感的激荡。
- 悲歌不为鲈:悲伤的歌声不再是为了物质享乐,而是出于心灵的呼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地大蟠三楚”,将地理与人生的广阔相联系。
- 拟人:秋风被赋予了“慷慨”的特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表达,探讨了人生的孤独、无常与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王安石在面对人生旅途时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北:象征着流浪与离散。
- 三楚:指代广阔的故土,承载着思乡之情。
- 五湖:象征着广阔与无边的思绪。
- 云:代表着飘渺与远方的梦想。
- 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北”主要指什么?
- A. 地理位置
- B. 心理状态
- C. 时间流逝
- D. 诗人的故乡
答案:A, C
-
“慷慨秋风起”中“慷慨”指的是什么?
- A. 秋风的温暖
- B. 秋风的冷酷
- C. 秋风的力量
- D. 秋风的悲伤
答案:C
-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快
- B. 悲伤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行路难》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旅思》与李白的《行路难》在主题上都探讨了人生旅途的艰辛与孤独,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李白则强调了行路的坚韧与不屈。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