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宁闻周召制鹰扬,拜将登坛重启行。
兵柄谁侵天策府,元戎直拟虎贲郎。
若为善驭临淮部,可有专征赵郡王。
多难岂容矜意气,累朝旧制未应忘。
白话文翻译
宁愿听说周朝的召公能够制鹰飞扬,
拜将之时再度登坛重整军行。
谁敢侵扰天策府的兵权,
元戎直指虎贲郎的威风。
如果能够善于领导临淮部,
就可以专门征讨赵郡王。
多难之时怎能容许矜持意气,
历朝的旧制也不应忘记。
注释
- 宁闻:宁可听到。
- 周召:指周朝的召公,历史上有政治和军事才能的人物。
- 制鹰扬:意指控制鹰的飞扬,象征军事才能。
- 拜将:任命将领。
- 重启行:重新开始军事行动。
- 兵柄:指兵权或军事权力。
- 天策府:古代军事指挥机构。
- 元戎:指元帅或主要将领。
- 虎贲郎:指勇猛的士兵或精锐队伍。
- 善驭:擅长驾驶或管理。
- 临淮部:指临淮地区的部队。
- 专征:专门征讨。
- 赵郡王:指历史上的一个具体政权或人物。
- 多难:多灾多难的时期。
- 矜意气:自矜或自负的情绪。
- 累朝旧制:历代的旧制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观礼,清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作品见长,风格多样,尤擅长古诗词。吴观礼的诗歌通常关注政治、军事和历史,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动荡的年代,反映了作者对军事和政治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面临外敌和内部动荡的局势下,提倡重视旧制和传统的价值观。
诗歌鉴赏
《感事》是一首表现作者对当前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与军事理想的诗作。诗中通过历史典故与军事意象,传达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和对当下政治局势的不满。开篇以“宁闻周召制鹰扬”引入,展现了对周朝召公的钦佩,表达了对统治者应该具备军事才能的期待。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沉重而又充满激情,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现实的警醒。作者深知多难之时不能自负,强调要铭记历史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最后一句“累朝旧制未应忘”,则总结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与珍视,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通过对兵权的讨论,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呼唤有能力的将领来拯救国家。这种情感在今天依然有其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汲取历史的智慧,勇于担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宁闻周召制鹰扬:宁愿听说周朝的召公能够驾驭鹰,象征着能够控制局势。
- 拜将登坛重启行:在任命将领时,重新开始军事行动。
- 兵柄谁侵天策府:谁敢侵犯天策府的兵权,质疑对权力的挑战。
- 元戎直拟虎贲郎:主要将领直指勇猛的士兵,表现出军队的威风。
- 若为善驭临淮部:如果能够有效地管理临淮部队。
- 可有专征赵郡王:就能专门征讨赵郡王,展现出战略眼光。
- 多难岂容矜意气:在多难时期,怎能容许自负的情绪存在。
- 累朝旧制未应忘:历朝的旧制度不应被遗忘,强调传统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宁闻”与“拜将”,“兵柄”与“元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鹰的飞扬比作军事才能的展现,形象生动。
- 排比:通过多句排比,强调对传统和历史的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政治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盼,呼唤有能力的将领来拯救国家,反映出对传统的尊重与历史教训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鹰:象征着军事才能与领导力。
- 将领:代表着军事与政治的领袖。
- 兵权:象征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 赵郡王:代表着外部威胁与挑战。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军事意义,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宁闻周召制鹰扬”中“周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召公
- B. 孟尝君
- C. 孙武
- D. 李白
-
诗中提到的“兵柄”指的是什么?
- A. 文官的权力
- B. 军事权力
- C. 财权
- D. 皇权
-
“多难岂容矜意气”的意思是?
- A. 在多难时期自负是可以的
- B. 在多难时期应谦虚谨慎
- C. 在多难时期应放弃一切
- D. 在多难时期应坚决反抗
答案
- A. 召公
- B. 军事权力
- B. 在多难时期应谦虚谨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王勃):同样蕴含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 《登高》(杜甫):表达对国家时事的关注与忧虑。
诗词对比
- 《感事》与《春望》(杜甫):
- 两首诗都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动荡的忧虑,但《感事》更多地侧重于军事和领导力,而《春望》则更为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吴观礼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
- 《古诗词鉴赏与评析》